如何讓職業教育變得更加“敏捷”
36kr網站2016年10月報道:“××自行車”(全國連鎖的公共自行車公司)在全國105個城市投資、運營、管理40萬輛公共自行車,有5000名運營管理人員負責車輛的安全檢查、衛生保潔保養和定期的車輛零部件更新。
在汽車已經普遍進入家庭的中國,自行車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基地、世界最大規模的自行車使用王國,很多城市都建設了龐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互聯網+公共(共享)自行車”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常態,自行車產業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資本身影。可以推想,這個以自行車為中心的產業群的從業者人數可能以十萬計。作為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我自然會聯想到:這個產業以及其他產業中相關業務的從業人員由誰來培養?
查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在“加工制造專業類”下,與陸上交通工具相關的專業有“汽車制造與檢修”和“汽車電子技術應用”,所列舉的專業方向除了與汽車相關,還有“摩托車制造與檢修”“拖拉機制造與維修”,但沒有自行車相關專業方向;在“交通運輸專業類”下,陸上交通除了軌道交通專業外,有“汽車運用與維修”等4個專業、14個專業方向,也與自行車沒有任何關系。沒有經過調研,我們無法確認在國內有沒有學校開設自行車專業。但一般而言,多數學校是以《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為開設和發展專業的依據,估計自主開設自行車專業的學校并不多,甚至沒有。那么,我們為什么忽視“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這一技術發展鏈條中的一環呢?
目前我國工業領域產業就有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2010年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共有專業321個,按照《目錄》“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的要求,專業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因此必然會出現教育界對產業需求的選擇問題。但《目錄》在處理時卻把許多聽起來不夠高大上而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產業排除在外。
一個產業總是復合的:自行車產業不僅有加工制造,也有工業設計,還有社會公共服務和投融資,而我們的專業目錄仍然堅持“加工制造大類”“交通運輸大類”等分類方式。專業化教育真的能使職業教育滿足產業需求嗎?這五年來,中國在面板產業、互聯網產業、手機產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甚至全球領先,用2010年修訂的專業目錄來管理2016年的專業建設顯然是不合理的。
時常聽到產業界對職業教育的不滿,其中就包括認為職業教育過于僵化的觀點。專業管理的思路來自于20世紀50年代向蘇聯高等教育的學習,用來指導今天的中國職業教育,還合適嗎?
(臧志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