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琳王 燕
五年制高職英語主題式教學設計例析
蘇 琳1王 燕2
“互聯網+”推進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學科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教學設計實例,研究基于智慧教室的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和運用,探索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
五年制高職;智慧教室;高職英語;教學設計
在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智慧課堂探索方興未艾。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學設計是關鍵。本文結合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教學設計實例,嘗試對基于智慧教室的五年制高職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進行分析。
具體操作時,筆者利用了智慧教室,即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數字化實訓車間內的數控綜合加工實訓室。教室使用環幕投影融合技術,講臺上有交互式液晶顯示屏,教室里有四十臺觸控一體機,搭載數控綜合實訓平臺,可供學生“一人一機”使用。利用智慧教室融合教學平臺和軟件技術,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使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手段巧妙結合、發揮效應。
課堂學習者來自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14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受益于中德友好學校多年的互訪項目,學生樂于表達、視野開闊,渴望掌握英語技能,了解工業強國的文化背景,進而成為具備語言優勢和文化底蘊的制造人才。
本課選自《英語2》Unit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筆者將其設計為包含兩課時的活動課。(詳見下頁圖1)
通過本單元之前六課時的系統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旅行情境中的旅行經歷、旅行準備、行程安排等內容,為本課的綜合拓展訓練做好了準備。
課前,學生登錄教學平臺,閱讀本課任務書,明確主題和目的,完成在線分組。其中四位Team Leader曾參與中德互訪活動。每組學生根據分組后獲得的當天行程中的地標進行圖片搜集,并上傳至平臺。教師指導分組并對學生上傳的圖片進行篩選、整理。
課上,登錄教學平臺,友好學校的邀請函讓學生明確本次出訪旅行的主題是To Find‘Silk Road’in Germany,明確課堂任務是以“絲綢之路”為線索,完成旅行計劃。邀請函將學生帶入了真實語境,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其融入課堂角色。
播放照片墻,這些照片與行程安排中的詞匯一一對應,展現了德國的工業文明和人文風情,在反復播放中顯示音標、釋義,便于學生形象記憶。學生遇到類似Cologne、Cathedral等具有文化差異的詞匯時,可觀看3D實景、參考小百科或在線求助教師,得到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檢測記憶效果,為行程搭配照片,平臺顯示做題時間。有聲照片墻將枯燥的詞匯學習變得生動高效,幫助學生有效記憶詞匯,掌握行程要點。

圖1 教學流程圖
完成詞匯記憶后,學生期待獲得更多的行程信息。此時,教師的提問將他們帶入了出訪旅行的關鍵一環: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lowing destinations and the Silk Road?通過視頻學習和在線查閱,學生獲知相關背景知識:新絲綢之路國際鐵路的終點位于德國杜伊斯堡港,漢莎航空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古絲綢之路沿線開辟航線等。感受德國與絲綢之路的淵源,學生終于理解了本次出訪旅行的主題和內涵。借助字幕,學生挑選出與視頻內容相關的四個重點句型,查看譯文,理解句意,鍛煉了自主獲取知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視頻再次呈現。學生復習上一環節的重點句型,反復跟讀,進行配音訓練。到了正式配音環節,學生已能熟練運用重點句型,并融入自己對視頻內容的理解。配音完成后學生互評,選出最具人氣作品并由教師做深入點評。配音環節鼓勵學生運用語言技能充分表達情感,滿足了他們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學生們將行程要點歸為四類:文化、經濟、制造、交通。按課前分組,四組學生在Team leader的帶領下按指定主題完成對比風格的寫作,即利用寫作軟件嘗試寫出德國工業文明與絲綢之路文化的差異和融合。每組學生還利用資源庫挑選圖片和音樂,讓作品更具感染力。完成寫作后上傳至平臺,在觀看其他小組作品后評論點贊,最受關注的一組由教師做重點點評。寫作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助于他們自如表達文化差異和融合。
學生將本課詞匯、口語和寫作等方面的成果匯總到行程安排中,讓行程安排變得豐富而生動。利用匯總的資源,每個小組針對行程安排中的場景做模擬發言,這既是匯報成果,又是鞏固提高。每組發言后用英文出題軟件自行出題,教師審核并歸類到地標節點。這一環節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升華,隨著答題過程的推進,行程被逐一點亮,旅行計劃圓滿完成。學生的語言成長檔案又記錄下精彩的一頁,見證了他們成為國際化制造人才的語言提升過程。
課后,學生用流利的英語與德國互訪師生在線交流旅行計劃,并結合自身專業介紹“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情況,進一步完善行程安排。出訪歸來,學生創建分享云,并開通了微信公眾號“Silk-Road in Germany”,記錄了他們出訪旅行的文化體驗和深層思考,源源不斷地為課堂教學、專業學習和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
該教學設計基于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多年的中德互訪項目,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心理,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教學設計指向實際問題,即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職校學生英語語言知識欠缺、語言技能較為薄弱,其中說和寫的能力尤為薄弱,這是英語教學中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本次課以個性化口語表達為教學重點,以完成對比風格的主題寫作為教學難點,重難點的設定與該實際問題保持一致。
基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專業需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創設啟發式教學情境,以赴德出訪旅行為切入點,以探尋“絲綢之路”元素為任務鏈,通過遞進式任務,強化語言輸出運用,有效突破了重點。這樣的課堂教學既滿足了學生的創新性需求,又帶給他們深刻的人文體驗,引導他們發現語言之美和文化之美,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沉浸在德國工業文明和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語言環境中。
進行主題式教學時,教師將教學目標集中在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上,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語言學習結合起來,選擇和加工學習材料,以此確定授課內容。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更多地集中在教學內容上,而不是語用形式上,語言成為他們學習知識的媒介,對所學內容加以理解并輸出就成了他們的動力,這樣既消除了學生單純學習英語的枯燥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豐富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途徑,提升了學生英語學習效果。
1.學生主體,興趣培養。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將英語教學和人文體驗高度融合,始終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沉浸在和諧互助的探究式學習環境中,享受每一環節帶來的成果,步步為營,層層遞進,教學重、難點突出。通過視頻、圖片、教學軟件等信息化手段,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
2.注重個體,差異培養。在智慧教室開展教學時,學習的主動權更多地掌握在學生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和學習平臺,自主選擇和獲取想要了解的知識,同時課堂小組討論和學習讓學生互相協助,共享知識。這使學習能力和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體驗,從原來的輸入多、輸出少,變成現在的輸入多、輸出多,實現差異化培養、整體性提高。
3.及時評價,全面把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反饋的渠道,課堂評價可使學生明白對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所學知識,全面評價則能體現教學的公平性。我們的授課班級人數一般都在40人左右,傳統教學時,課堂上教師只能請部分學生回答問題,檢查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但是在智慧教室開展教學時,利用現有的手機APP和電腦軟件(如作文批改軟件),教師可及時評價并全面覆蓋每個學生。但是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偶然性,信息化手段只是輔助工具,對于學生“到位、得法”的評價還要依靠教師親自點評來實現。
4.存在的問題。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花費大量課后時間以達到預期效果,這就使得教師的備課量加大,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信息化教學對于學生的自律性要求很高,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并能夠控制自己,比如在課堂上不使用網絡做其他事情,課前課后使用網絡完成資料收集和作業提交等,這對于自制力較弱的高職學生來說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利用智慧教室融合教學平臺和軟件技術,運用主題式教學模式,讓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起來,教材貼近學生,教法靈活自然,評價及時,覆蓋全面。由此可見,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職業院校的教師應積極投身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并將其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信息化手段使用的合理、恰當和有效,讓信息化手段真正為教學服務,而不僅僅成為展示的工具。
G712
A
1005-6009(2017)68-0065-03
1.蘇琳,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江蘇無錫,214028)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學;2.王燕,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江蘇無錫,214028)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