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紅
專業設置不能僅以市場為導向
李新紅
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10年版)》制約學校專業設置的問題不斷顯現,如我校在與激光加工、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對接時,相關專業往往因專業目錄的局限難以獲批。如何使教育部新一輪修訂中的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更加合理,更加與產業需求相對接?如何使學校專業設置更加“敏捷”?
首先,專業目錄的修訂及專業設置應兼顧前瞻性和靈活性。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各種短期培訓機構,因此專業設置更應該透過現象看到市場的本質,預測行業、產業未來發展及人才需求,遵循技術技能學習規律及人的成長規律。同時教育部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理應對新專業的報備和審批工作開啟方便之門,以利于職校辦學貼近市場。
其次,專業目錄的修訂及專業設置須在充分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整合。我國525個產業小類是否需要一一對應設置相應專業?中等職業學校是否需要根據所在區域內的產業一一設置相關專業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尤其在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增的當下,專業設置需要打破原有專業的固化觀念,對部分產業進行整合。比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巖土工程勘察與施工”“工程測量”兩個專業,企事業單位不僅要求畢業生會某一專業的技能,更希望畢業生具備測量、勘探、水文和出具報告的能力。
最后,專業目錄的修訂及專業設置須具備可行性。職業教育作為與市場聯系最緊密、跟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專業設置及目錄修訂很難繞過社會接納度這個因素。共享單車產業確實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如果我們真開設了“自行車維修與設計”這個專業,可能家長的接納程度會等同于路邊修車攤。就像前幾年很多學校開設應用電子專業,雖有很好的就業市場,但不久還是出現了專業發展困難甚至停辦的情況。
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應對接產業需求,以產業群或產業鏈為服務域,主動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如在“摩托車制造與檢修”專業中增加“自行車設計”選修課程等,進而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同樣,我們可以針對單車的制造和維修、設計,通過企業訂單短期培訓模式填補人才需求的缺口,發揮職業教育的繼續教育功能。
G717
C
1005-6009(2017)68-0078-02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