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梁
【點評】
職業教育辦學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李名梁
什么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職業教育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功能?這些涉及職業教育本原的問題如果沒有弄清楚,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的辦學者、管理者和評價者在面對科學技術變革、經濟與社會結構轉型升級、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發生根本性改變時,就會出現理念上的迷茫、行動上的滯后乃至應對方式上的不適與失誤。
比如,關于職業教育的“敏捷性”問題,一直存在著各種觀點的碰撞與紛爭。事實上,這就是一個關乎職業教育辦學者、管理者和評價者三者之間如何保持合理平衡的問題,也是職業教育在應對社會發展變化時如何做出及時、合理和科學的響應的問題,更是一個涉及誰來辦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為誰辦和怎么辦職業教育的問題。職業教育既是人自身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并最終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從這個角度而言,職業教育必須承擔育人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等多種功能,職業教育必須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的不斷變遷中尋求自身的成長空間。歸結起來,職業教育辦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首先,處理好職業教育辦學者、管理者和評價者的關系。職業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實施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需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辦學者既包括各級各類學校,還包括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多元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職業教育的功能應在多元辦學者之間有所分工。解決職業教育的敏捷性問題,就應該在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有所區隔,而不能一味地將職業培訓的任務交予學校教育來承擔。職業學校應更多承擔長遠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對于產業變化或者市場變化急需的人才完全可以交予職業培訓或者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來完成。這種辦學格局必然要求管理者應對職業教育進行分類和分級管理,不能“一刀切”,不可完全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行為和管理方法,更不能以管理代替辦學;相應地,職業教育的評價者也應該多元化和市場化,評價依據、評價手段和評價方式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雇主要求以及產業狀況來確定,避免對職業教育辦學造成干擾,發揮不正確的導向作用,要堅決做到職業教育管、辦、評的分離。
其次,處理好職業教育宏觀調控和市場導向的關系。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雖然多樣,但整體上統一于政府的宏觀管理,比如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等方面,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在具體過程中也擁有相對的辦學自主權。原則上,學校專業設置必須符合政府規定并接受宏觀指導,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急劇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經濟引發的崗位變化以及人才需求的變化,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會面臨越來越激烈的挑戰。一般而言,行政制定頒布的有關教育文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很難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短期變化做出及時響應,但這種需求效應會波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端。此時,職業教育辦學者就應該高效、靈活地予以處理,在不違背宏觀政策的前提下以體制和機制創新來應對企業和新興產業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比如,當共享經濟對相關產業鏈的格局產生影響,引發相關崗位變化,帶來全新的人才需求時,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可以創新辦學模式,采取訂單式培養乃至更多樣化的校企合作來培養應用型人才。
再次,處理好職業教育的內外部環境關系。在所有教育類型中,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關系最為密切,既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的理性化程度、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勞動力市場模式、勞動力失業狀況等的制約,又必須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等方面對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要求職業教育具有“敏捷性”便是這個現實的一種折射。職業教育與外界環境之間呈現出一種微妙的互動關系,比如技術因素。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使得職業教育越來越變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卻可能出現技術排斥工人的現象,造成工人失業,使得許多人為了尋求就業的穩定而去追求高學歷,從而阻礙職業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職業教育的本質不應發生根本改變,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應更加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具有不可替代性,職業教育的生命力才會更加頑強。
G717
C
1005-6009(2017)68-0079-02
*本文為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課題“利益相關者協同整合下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的提升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課題編號:17YJA880042)的階段性成果。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