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淳強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
朱淳強
教師善于觀察,解決問題后要善于總結。通過自身親歷情景,權衡利弊,解決課堂中多類問題,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解決策略
作為新教師在任教信息技術這一學科之前,我淺薄的認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首先要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其次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計算機技術用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之中。從而做到主動學習,科學學習,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但經過任教三、四年級一學期的信息技術課后,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別巨大,最能突出的就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有許多突出問題,也嘗試了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同樣的,有些方法策略實現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而有些方法就能夠對課堂教學起到正面效果。
學生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他們的認識水平是有局限性的,對事物的理解往往帶有許多不切合實際的意味。老師作為一個教授者,不要用自身的認識能力去與學生對比。學生對于一個新事物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的多少與自身的認識水平有很大關系。最大的忌諱就是責怪學生為何連一點最簡單的都無法理解,這樣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打擊,對今后的學習期待就會減少。在課堂最常用的操作步驟,學生在學習時有自己的想法,對于操作的理解與作用產生不同的想法,教師不要全盤否定學生。反之應該去贊揚學生在此次操作中的正確步驟與亮點。這時首先要對學生認真學習、勇敢嘗試的認可,這樣讓學生能夠更加接納老師的言語,也能夠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其次作為一名老師,要學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操作,可以進行操作分解,再去分析哪些操作導致了本次的失敗,哪些操作是作為成功操作的基石;最后同學生一起完成操作,與學生談談從失敗到成功中值得學習的東西。
作為一名新教師,讓我最能深切體會到自己最大的失敗就是常常忽略一些細節。因為教學經驗的不夠,缺少經驗的我有時候會想當然進行講解,這時常常忘記了我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我以一個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來講授這一節課時我就已經脫離了學生,將那些細節遺忘在了某個角落中,而這些細節正是學生所渴求的要點之一。在上《鍵盤打字》這一節課時最重要的是學生使用指法能夠打出26個英文字母,在這一節中將重點都放在學生的指法上是不確定的,因為忽略了很多細節。例如為什么F、J鍵下面有一條凸起的線條;在打字時學生已經會使用手指進行打字,但學生不會收手指,這該如何解決;學生在錯誤輸入字母時該如何刪除。這些都是老師都該考慮到的細節,等到課堂上再去發現問題時即使能夠解決也浪費了極大的時間,不利于教師的上課與學生的學習。解決的辦法有很多,經過一個學期的摸索我認為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換位思考。將自身融入到學生中,以學生思維和角度來看待問題,發現問題并去設計環節來解決重點與難點。把握住一堂課中的難點與重點,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問題,將環節所出現的問題正是所欠缺考慮的細節,要預設這些問題,做好應對機制,這樣學生學起來就覺得很有意思,在快樂中學習。
上面說到的是教材上的細節,還有就是課堂上的細節,這個對象是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可以從學生的眼神、表情中獲得反饋,去揣摩出學生在本課中的思維進度,就能找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在靈活多變的教學課堂中運用最恰當的方法來應對學生,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杜絕課堂上開小差情況的發生,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減少兩極分化的目的。
每一個班級中,學生總是存在差異性,有些學生發展很均衡,有些學生學習情況兩極分化嚴重,這都是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中往往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雷同的練習任務。這些恰恰是最不利于學生的模式之一,這給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降低了期望值,他們在課堂上快速地完成了任務之后開始無所事事,然后影響到整個班級的課堂教學,同樣對能力弱的學生增加了學習難度,降低了其對本學科的學習動力與興趣,最后自己對自己放任自流,惡性循環。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正視學困生與優秀生之間的差距,同一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量不同、內容也要有難易度,要巧妙地做到給學生最適合的練習與任務,使得他們都能夠容易接受。教師可以針對班級上課中的學生差異,設置的任務分為A、B、C三個層次。這讓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能力中等的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了技能,使所有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批評教育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絕大多數的學生發展,大大地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探究動力。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要愛學生,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如同春風化雨的滋潤,應以真誠為前提,以理解為橋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微處關心學生,細心呵護他們健康成長。教師的一怒一笑,一句贊賞,一聲肯定,一個撫摸都能讓學生感受到關愛,體驗到自己的成功,學生就會對教師有親切感,就會對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感興趣,產生樂學、愛學的思想。這樣才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意義——減少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能力弱的學生而言,可能學習起來很吃力、很困難,教師不要把整體的評價與其對比,這原本就沒什么可比性,只會讓學生更加自卑。對于這類學生不要批評要表揚,即使無法走完全部操作也要對其敢于操作的精神進行認可、表揚。對于錯誤的操作也可以教師示范、談心交流,評價時也要以發展性的眼光看待學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其實還有許多的教學范例值得我們去反思,值得我們去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學習更好的、更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與老師是一個共同體,也是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提高的團體,教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與學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學生中去,關注學生的整體與個體發展,用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來找到問題所在,多去運用教學策略和方法,幫助學困生來不斷進步。對待學生要真誠熱情,學生是最容易被感動的,也是最容易被說服的,教師要學會了解學生、理解學生,一句加油的話語能被學生當成是最好的鼓勵,每一位學生都有巨大的潛力,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去挖掘,我們就是幫助他們發掘潛力的催化劑。
朱淳強,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屯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