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蕊君
大班幼兒如何在繪本閱讀中學會分享
吳蕊君
分享行為是指把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需要與他人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物品、快樂分給別人,與他人共享屬于自己的東西。分享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它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班幼兒為主要對象,通過繪本閱讀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培養大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有效教育策略。
大班幼兒;繪本閱讀;繪本閱讀
1. 繪本內容的選擇
繪本,對于幼兒來說是一本有著漂亮圖畫的“朋友”,每一頁的內容都充滿了新奇和趣味。分享不僅僅是物質的分享,更包含了情感的分享,其內容的價值取向在于幫助幼兒建構精神,培養多元化智能。
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繪本《狗熊的晚餐》、《石頭湯》、《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達尼想要紅帽子》、《完美的一天》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閱讀中孩子會發現分享能讓自己獲得什么。例如《狗熊的晚餐》是幼兒十分喜歡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狗熊做了一個香噴噴的披薩,雖然自己很餓,但還是與朋友一起分享了這塊披薩。最后狗熊還是很餓,就在這個時候朋友的媽媽送來了許多的食物,來感謝狗熊的善意之舉。繪本使幼兒了解到什么是分享,分享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即使自己沒有,也愿意將自己的分給他人,這樣的行為有時會為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在幼兒對繪本的認識不夠深刻時,教師可以在一旁引導,用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猜測情節,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樣不僅能開發幼兒的思緒邏輯性,更能讓幼兒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分享為你人生帶來的意義,分享亦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
2. 繪本閱讀區角的創設
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識。在說說講講的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詮釋,形成了潛意識里的分享行為。設置分享角,有效地促進了孩子們的分享行為,讓他們能夠在自己喜歡的空間里將好書介紹給朋友。通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閱讀內容記錄下來,制作成自己獨有的繪本,與好友分享,無疑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1) 繪本創編,感受分享的快樂
大班年齡段的幼兒已經閱讀過許多的繪本,對于某些繪本幼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這里并不是結尾,反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那之后主人公又會發生哪些事情呢?給予幼兒畫筆、畫紙,他們能結合分享的內容畫出精彩紛呈的內容。
在改編繪本《彩虹魚》時,欣欣讓變色龍與彩虹魚相遇,它們一個愿意把自己的彩色送給朋友,一個不愿意給予他人色彩。結果彩虹魚獲得了許多的朋友,變色龍卻是孤孤單單的。如此有趣的故事也讓許多的小朋友稱贊。
(2) 自制繪本,“分享”故事
許多幼兒對畫畫自己的故事都十分感興趣,洋洋通過了圍棋的考級,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好朋友程程,一份快樂變成了兩份快樂。洋洋開心地把他的故事畫了下來,讓更多的小朋友看,讓他們也為自己開心。玲玲把自己的水彩筆分享給小雨,她們共同完成了一份漂亮的水彩畫。玲玲也把自己的“分享”畫了下來,放在了分享角。這些小繪本琳瑯滿目地放在分享角,給了孩子更多機會了解同伴在生活中分享的小事。
分享角放置了許多制作繪本的材料,材料的數量由足夠到少一點到再少一點,這也能讓幼兒“習慣”分享,愿意分享。教師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價值創造,不斷創造機會,讓幼兒能逐漸養成分享的好行為
3. 從等待中學習分享
幼兒學會分享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教師不能過于著急,要學會等待。孩子出現問題時,應該給予間接、隱性的幫助,不可太過著急,將道理硬塞給孩子。
在幼兒園中,小朋友有許多分享的機會,但不是每一位都能做到。童童是一位能理解分享意義,卻不能化之為行為的孩子。他不太愿意將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永遠搶著第一個拿到玩具、拿到畫紙、拿到材料。童童對關于分享的繪本內容了如指掌,于是我常會在童童爭搶、小氣的時候提醒他記起繪本中的分享,也給予童童分享的機會,讓他慢慢來。我一直在童童身邊提醒、觀察。幾個月后,童童終于有了第一次的主動分享。
等待并不是一件盲目的事情,給予幼兒一些時間,收獲點點滴滴的驚喜。
1. 親子閱讀,創設分享氛圍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問題,不是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而是建立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關系問題。
分享觀念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孩子即使在幼兒園懂得了什么是分享,一到家中如果沒有良好家庭氛圍繼續支持著,孩子仍舊會將“分享”遺忘。在生活中培養幼兒分享意識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過睡前故事、餐前或餐后的繪本閱讀、節假日帶一本繪本出游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促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更是加強了幼兒對分享的概念。許多家長也表示,通過與孩子閱讀繪本,深深地感受到了親子間的細膩情感,孩子也比原來更加喜愛自己。同時,家長也學到了許多幫助孩子學會分享的辦法。
2. 隨機教育,促進行為分享
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隨機教育,可在家中,家長應該怎樣進行隨機教育呢?我們可以通過定時的家長會、“繪本的正確選擇”專家講座能讓家長對此有所了解。一本好書能帶來許多超乎價值的影響,家長如果能選好書,選對書,就能引導孩子在閱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挖掘,從而加深幼兒對分享觀念的認識。此外,通過這樣的方式,家長也能寓教于樂。
家庭、學校與社區三者相輔相成,只有各種結合有效的資源,才能讓所開展的活動更有意義地進行。跳出自己的小地方,不斷挖掘社區中的教育資源,讓繪本教育滲入到幼兒生活的每一處。
幼兒園為社區推薦一些關于分享行為的繪本,社區的工作人員將繪本內容放入櫥窗內,供更多的人閱讀。同時,也可以通過印刷宣傳單、廣播消息等讓人們了解分享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繪本促進幼兒的分享行為。社區借其優勢,可以請一些有經驗的家長,交流一下自己的育兒經驗,給予家長們在一起的機會,共同探討,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知道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解決。此外,幼兒園還可以與社區一起組織活動,例如閱讀會、分享日、建立繪本館等。
分享行為對幼兒的未來很重要,愿意分享的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社會關系方面等能做得比其他孩子好。而繪本的特色——色彩、角色、內容等,很好地幫助幼兒有效地建立分享意識,提供分享機會。通過選擇優秀的分享類繪本,創設分享區角,聯合家長、社區教育,盡心地創造一切有利“分享”的環境,樹立榜樣,訓練幼兒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將分享融合進自己的生活。
吳蕊君,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