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晶玥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以漢江師范學院為例
毛晶玥
本文采用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現狀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進行實證調查,并針對這些影響,結合微信作為網絡媒介的特性,提出相應應對策略。
微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策略
微信(WeChat)是2011年1月21日由騰訊公司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已經覆蓋了全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89億。而大學生作為我國網民最活躍的群體,已成為微信使用的主力軍和推崇者。
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大學生使用微信的現狀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以及針對這些影響提出相應策略,筆者采用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校11個系的432名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問卷調查里的問題在文獻調查、前期個別訪談和實際觀察的基礎上設置。共搜集有效問卷425份,其中按照性別劃分,男生204名,占48%;女生221名,占52%。按照年級劃分,大一學生150人,占35.2%;大二學生150人,占35.2%;大三學生125人,占29.4%。問卷調查的數據通過SPSS19.0進行分析。
1. 大學生使用微信的現狀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使用微信的情況分析: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411人正在使用微信,2人以前用過,但是現在沒有用了,2人聽說過,打算用,1人不打算用。在每天使用微信的頻率方面,46.7%的學生經常使用,32.3%的全天一直使用,只有18.8%偶爾使用,以及2.2%的學生基本不用。在“什么時候使用微信”問題上,71.3%的學生表示會在課間使用,62%會在睡覺前使用,32%的學生會在上課與自習期間使用。在對目前自己微信使用程度看法的問題上,有43%表示已經形成習慣,每天都離不開微信,有30%的學生認為自己會有節制地使用,有17%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10%的學生表示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這些調查結果顯示了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由被動變為主動,并開始向學習和休息時間滲透,微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2.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1)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在425份調查問卷中,微信好友主要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熟人的占79%,微信好友主要來自于陌生人的占6.3%,熟人和陌生人各占一半的14.7%,說明微信是基于熟人聯絡的通訊軟件。在問及微信對人際交往產生什么影響時,63%的大學生選擇了積極影響,20%的大學生選擇了消極影響,9%的大學生認為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8%的大學生選擇說不清楚。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顯示,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首先,有85.2%的學生認為微信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方便彼此聯系;有59.3%的學生認為微信迅速便捷、多元化功能,如搶紅包、朋友圈等豐富了交流互動的內容、形式,鞏固了原有的人際關系;同時,27.2%的學生認為微信可以通過掃碼、熟人推薦功能,能夠主動添加自己熟人圈子里的潛在好友;16.5%的學生認為通過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可以滿足更廣泛的交際需要。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63%的學生習慣在虛擬世界進行交往,脫離現實社會群體,真實生活備受分心干擾;26%的學生認為微信好友關系龐雜,加重了社交焦慮和負擔;15%的學生認為微信的隔屏式交流弱化了實際交流能力;34.3%的學生認為通過微信朋友圈等功能長時間關注好友自我展現,自我反思時間減少,導致自我迷失。
(2) 微信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影響
調查顯示,52.3%的學生經常使用微信進行學習,33.4%的學生有時使用微信進行學習,14.3%的學生從不用微信進行學習。利用微信進行學習的方式有:1. 加任課老師微信,進行課外輔導(12.3%);2. 進入學習型微信群,實現學習資料共享(64.2%);3. 關注微信公眾號,定期接受學習資訊(70.2%);4. 通過微課或其他方式學習(8.2%)??梢钥吹?,微信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問及微信對學習產生的影響時,認為微信對其學習產生了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沒有影響,說不清楚的學生比例分別為:67.2%、23.4%、5.3%、4.1%。微信對學習產生的積極影響有:與書本報刊雜志等傳統媒介相比,通過微信可以自主篩選、關注感興趣的信息,成本較低(43.2%)。同時,10.2%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微信成為信息的制作者,24.5%的學生認為微信提供了立體式多向互動平臺,如微課、微信群、朋友圈評論、轉發,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信息,9.3%的學生認為微信允許主動參與到學術討論和專業交流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微信對學習產生的消極影響在于興趣點和關注點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娛樂八卦、心靈雞湯等(78.3%);成為低頭族、手機控,干擾正常的學習時間(64.2%);碎片化閱讀,造成知識碎片化(37.7%);微信傳播的信息魚龍混雜,難辨真假(45.2%)。
(3) 微信對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影響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33.3%的學生平時特別關注微信中就業擇業信息;45%的學生在就業期間特別關注就業擇業信息;12%的學生不怎么關注,但是通過微信獲得過就業信息,9.7%的學生從來不關注微信上的就業信息。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獲取的就業方面的信息包含招聘信息(23.4%)、就業與擇業方法與技巧(57.2%)、就業與擇業心理輔導(33.1%)、其他關于就業擇業方面的(20.2%)。參與調查的學生認為微信對就業擇業有積極影響(62.3%),有消極影響(24.3%),沒有任何影響(10.1%),說不清楚(3.3%)。其中,積極影響體現在1. 微信成為大學生獲取大量就業信息的新渠道(53.2%);2. 微信提供的招聘信息、就業擇業技巧、心理輔導等對就業幫助很大(46.7%);3. 就業信息更新迅速,有利于大學生及時掌握(33.6%);4. 可以建立實習就業微信群,便于經驗交流(23.2%)。消極影響在于1. 就業信息發布門檻低,難辨真假(63.4%);2. 就業信息紛繁蕪雜,引發就業焦慮(52.3%);3. 就業信息更新快,引發就業焦慮(43.2%);4. 可能泄露自身隱私,帶來安全隱患(39.3%)。
(4) 微信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影響
調查顯示,大學生主要通過課程和微信微博來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分別占36.1%和43.2%。從書本獲取和從其他途徑得到,分別占19.3%和1.4%。同時,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56.2%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37.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輕微心理問題,5.1%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中度心理問題,1.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嚴重心理問題。在問及“如果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選擇哪種途徑進行心理咨詢?”53.2%的學生選擇了微信公眾平臺;34.2%的學生選擇了學校心理咨詢;10.1%的學生選擇了社會心理咨詢;2.5%的學生選擇了其他途徑。在微信平臺咨詢效果方面,32.1%的學生認為影響效果的主要因素為咨詢師專業水平,26%的學生認為為咨詢師語言技巧,26%的學生認為為來訪者配合程度,15.9%的學生認為為問題性質。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確實對人際交往,學習、生活方式、就業擇業、心理咨詢與治療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都產生了影響,這些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針對這些影響,為盡量利用微信的積極影響,盡量消除消極影響,同時基于微信作為網絡媒介具有的即時性、互動性、虛擬性、裂變傳播的傳播特性,下文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1. 利用微信即時性特性,構建7×24小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高??梢越⑿睦斫】到逃奈⑿殴娖脚_,每天定時發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組織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在后臺回復學生心理方面問題:建立各院系的心理健康微信群,安排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群,及時回復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構建7×24小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2. 利用微信互動性特點,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小程序與學生開展互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入腦率。在課外,積極開展微信中微課的建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組織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學生展開互動。
3. 利用微信虛擬性特性,真實、廣泛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由于微信信息傳播具有虛擬性特點,更有利于性格較為孤僻的學生真實、深入、主動地向心理咨詢人員尋求幫助,所以應該鼓勵學生積極關注相關公眾平臺,加入相關心理微信群,通過提供以微信為媒介的心理咨詢途徑,真實、廣泛了解學生狀況。
4. 利用微信裂變傳播特點,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大學生就業季等時間節點打造優質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專題,同時,通過組織各類心理健康小明星等評選活動,增加心理健康平臺的關注度,利用微信傳播的分裂性特點,廣泛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1]微信2017用戶研究和商業機會洞察[N/OL].騰訊科技,2017-4-24.
[2]劉剛,胡樹祥.微信新媒介對大學生思想行為雙重影響的實證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7).
[3]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本文系漢江師范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微信環境下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2015006。
毛晶玥,講師,湖北省十堰市,漢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