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詠丹
解讀西方媒體對中國故事報道的話語特征
——以中國“全面二孩”政策為例
董詠丹
本研究以批評語篇分析的理論為基礎,以西方媒體關于中國“全面二孩”政策的網絡新聞報道為語料,分析和解讀媒介的話語特征:詞匯和轉述引語。研究認為對“二孩”報道的詞匯選擇上,西方傾向選用消極詞匯并持否定態度。本文希望引導讀者樹立理性的解讀新聞語篇的批判性意識。
新聞報道;批評語篇分析;消極詞匯;轉述引語
中國“全面二孩”政策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雖然新聞報道以客觀公正為宗旨,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識形態之下,新聞媒體無法避免會把表述的內容置于其意識形態之內,會有意識地偏向提及精心挑選的事實,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影響讀者的判斷認知。研究結合批評語篇分析的相關理論,從詞匯和轉述引語解讀新聞報道中所表現出的話語特征及產生原因,幫助讀者對新聞報道進行批判性閱讀。
英國語言學家Fowler(1979)等在《語言和控制》一書中首次提出批評語言學的概念。“批評性話語分析”,也稱批評語言學,旨在通過分析語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會文化背景,挖掘隱含于語言中的意識形態,進而揭露語言、權勢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復雜關系。批評性話語分析通過分析大眾語篇揭示意識形態對語篇的影響和語篇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批評話語分析不僅關注社會不公正、不平等、權勢,更意在揭露在以上的構建和維護過程中話語所起作用。在研究話語方面,由于詞匯和引語構成了新聞語篇的重要特征,故從這兩方面分析可較為直接地揭示其內在含義。
本文精選西方媒體25篇新聞報道作為語料,將從詞匯和轉述引語來進行話語分析。
(一) 詞匯
新聞報道中選用詞匯極其重要,措詞反映說話人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中暗含著報道者的態度和政治觀點。外媒總是鼓吹他們的新聞報道是客觀的,但通過分析,報道者因受其意識形態和政治目的影響,描述“二孩”政策時常選用消極詞匯。例如One year after China ends one child policy,devastating effects remain(ABCNews,July14,2016)是一篇新聞報道的標題,標題有引導輿論、對讀者理解報道信息起主導作用,而采用devastating(毀滅性的)來形容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影響,容易使讀者認為中國此舉會對社會產生極大危害。The end of China’s one-child failure(Maclean,October29,2015)中用failure(敗筆)誘導讀者將“二孩”政策看作中國為彌補自身錯誤而進行的挽救性舉措,并將各種社會問題歸咎于中國的執政乏力。
(二) 轉述引語
Leech和Short(1981)將轉述言語分為五種,其中包括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通過轉述當事人、知情人和所謂權威人士的話語體現報道的真實性。故轉述引語對讀者有極強說服力。但任何轉述引語都不可能完全客觀,引用者往往按照個人的意圖來轉述他人的話,由于引語所依賴的語境不同,故具備了現實所賦予的特定含義、觀點和價值取向。Chinese actress Xu Jinglei,41,revealed…she ever wanted children-sparking a massive online debate.(The Telegraph,2JANUARY,2016)采用間接引語,用反諷將中國與泰國相比較,暗示“獨生子女政策”對降低生育率無成效。而Joshua Fogel,a historian at York University.“So what’s happened is there’s this huge population imbalance now.And that doesn’t bode well for the future.”(Maclean,October29,2015)采用直接引語,清楚表明說話人紐約大學教授的身份,增加語篇權威性。引導讀者相信中國性別失衡問題并不會改觀和中國人口問題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所謂現狀,可看出報道者對“二孩”政策持否定態度。
(三) 產生話語特征的原因
分析媒體對選用的詞語可清楚地發現,在報道中國故事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進行了夸大的不實報道,試圖通過輿論壓力來影響中國的形象。同時也看出外媒依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報道者通過語言形式中的措辭和轉述引語,明示或暗含地夸大中國的不足之處。由于受到經濟合作的限制,報道中較少使用正面譴責的詞語,但受到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的差異性影響,在報道中仍然隱含不滿輕視之意。
由于文化的差異,意識形態的不同,語言在構建中必受影響。對于“全面二孩”政策,西方媒體選擇具有導向性詞匯和轉述引語來構建中國的負面形象。通過對西方媒體傳播中國故事的話語分析,有助于了解話語的國際傳播趨勢,了解國際社會建構話語的故事思維。在我們自身語言建構中,只有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媒體傳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可以講好中國故事,加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1]Fowler,R.& Hodge,R.& Kress,G.et al.1979,Language and control.[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Leech GN&MH.1981.Short style in Fiction.[C].London Longman.
[3]惠長征.批評性話語分析方法和實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5(3):1-2.
[4]辛斌.批判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判性的批判性分析[J].外語教學,2000,21(4):44-47.
董詠丹,浙江省寧波市,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