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雱 陳銳(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成長
——以“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課程內容學習為例
◆謝雱 陳銳(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一名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是非常注重教學評價的,因為它既涉及美術課程的質量,也涉及中小學生的美術學習發展,還涉及美術教學過程的合理、科學及有效性。在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就有一門必修的《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程中的“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內容對應此問題。本文擬就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此課程內容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才能成長兩個方面作了探討。
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 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 實踐體驗成長
《中小學美術教學論》是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職業性質的重要課程,它對于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有著其他學科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辦學方向的重要體現。然而,從目前的教學現狀看,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并突出地體現在“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課程內容學習上,此問題如果不加以研究解決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將來從教的素質與能力,同時也是當下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要求課程教學要注重實踐環節的具體落實。
第一是學生沒有建立起美術教學的基本概念。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曾說道:“一個中小學的美術老師會畫畫或會做雕塑并不代表他就是一個懂得怎么教孩子的合格的美術老師。”可見,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要培養合格的美術教師,理論知識的傳授是基礎,但實踐環節的訓練也是不可缺失的。就拿《中小學美術教學論》這門課程來說,它是研究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原理、規律以及基本教學條件和基本教學技能的學科教學論課程,具有理論性豐富、實踐性強以及綜合應用性高的顯著特點。但作為上課教師,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今的該專業學生由于受網絡文化、流行文化的沖擊以及“重技輕教”的影響,對本門課程中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不上興趣,而對于油畫、國畫、水彩等技法類課程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依據教育實習期間與該專業學生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在教育實習之前學生的學習基本仍處于一種比較懵懂的狀態,他們更多地在享受著大學相對自由寬松的學習和輕松的生活氛圍,對于未來的求職就業并未多想,也沒有較清醒的自我認識及規劃,以致于課堂上教師講授理論知識時,學生多處于思想開小差的游離狀態,回答問題也不積極,只在觀看教學視頻等影像資料時才注意力比較集中;換言之,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主要停留在應付期末考試上,所做的課堂筆記也只為期末復習做準備。由于許多的學生沒有將這門課程的學習與未來的教師職業掛上勾。所以,即使這門課程上完了,相當部分的學生可以說仍沒有建立起美術教學的基本概念或較系統的美術教學基本知識。
第二是學生缺乏對美術教學評價的重要認識。“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是該門課程中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它既涉及美術課程的質量,也涉及學生的美術學習發展,還涉及美術教學過程的合理、科學及有效性。它是任何一名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都非常重視的工作內容之一,盡管其教學評價不可能像物理等學科那樣直接測量,而只能間接地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來進行。但由于許多學生對于美術教師的職業性質及其工作內容還缺乏較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們僅只是簡單地將其當作一個學習內容來對待,再加上走馬觀花式的聽課方式,顯然這一重要的課程內容,其學習是被動而不到位的。
為了改進本門課程的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教改探索,即對于那些凡是與中小學美術教學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除理論知識的講授外,盡可能地安排一些實踐練習,如增加教案編寫的設計作業、播放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視頻以及組織學生上講臺進行模擬試講練習等。實踐證明,這些教改探索起到理論指導實踐與實踐豐富理論的良好教學效果,而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內容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們就以這一課程內容為例,談談我們的一些具體做法。
其一是“教”的教改。例如對于初中階段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評價內容的教學。該領域具有美術活動的基礎性,注重繪畫性與自我表達,其評價方法也需要具有針對性。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該學習領域(第四學段,7~9年級)的課程目標是:“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色,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為了讓該專業的學生很好地掌握初中生學習美術的這一領域及其評價要求,我們除了一般的理論知識講授外,更是結合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湘美版義務教育美術教科書以及學生的實踐練習來進行。如初中美術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的《畫家筆下的質感》一課,我們在向學生全面介紹了這一課的基本內容后,又讓學生通過編寫教案、上講臺進行模擬試講,然后再對學生們的試講進行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這樣學生對于初中階段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評價要求和要點就很容易理解了,像這一課中的質感的表現內容要求,就使同學們理解了,對于大自然與生活中的材料質感,不僅要求初中生要細心觀察,更要理解,并能用語言簡述其特點或特征;也讓同學們知道了,在教學質感的表現內容時無需強求只能采用某一媒材或某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能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教學目標與評價要點就行;同時,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課程參與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像平時不太發言的同學都敢于在課堂上表達自己不同的評價意見,包括對教案的編寫、試講的效果,甚至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等。
其二是“學”的教改。例如對于高中階段“美術鑒賞”學習模塊的教學評價內容的教學。該模塊是目前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中開設的最為普遍的一個教學模塊,因為“美術鑒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該模塊的學習主要為鑒賞基礎和鑒賞內容兩個方面。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中,該模塊的課程目標是:“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1)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2)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3)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4)知道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描述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5)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6)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為了讓該專業的學生很好地掌握高中生學習美術的這一模塊及其評價要求,我們除了一般的理論知識講授外,也是結合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湘美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以及學生的實踐探索來進行。如高中美術鑒賞教科書中的《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課,我們就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收集材料、編寫教案,到試講、討論,學生皆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在我們的指導下,各組成員不斷深入鉆研教科書,合作收集廣泛的材料,全面掌握這一課的基本內容,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反復修改教案,并從每個小組中選取一名代表上講臺進行模擬試講,然后再對學生們的試講進行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這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于高中階段“美術鑒賞”學習模塊的教學評價要求和要點有了更好的理解。通過這一課的自主、合作“學”的改變,也使同學們明白了要想真正上好這一課,課前自己先主動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視頻或查閱相關的圖片資料或回憶自己旅游過的相關經歷很重要,而正式上課時從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民俗風情入手,然后再慢慢講到不同的藝術樣式、流派、風格,這樣的教學設計安排是非常有效的;在分組討論時,讓那些有準備的同學各抒已見,就能實現不同認識、不同經歷的“碰撞”從而達到分享學識、延伸相關知識的目的,等等。事實上,這種“學”的改變,也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更早地融入進了準教師的角色之中,并對教學評價中的“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首先是學習美術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前面說了,由于“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內容對本課程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它能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診斷教學疑難與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與促進學生學習等。因此,學會美術教學評價,對于實現“教”的教改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促進本專業學生對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做出一定的“體驗性”反思與“經驗性”改進,促進其教育觀念的轉變,使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認識都得到提高;同時,學會美術教學評價,對于實現“學”的教改也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促進本專業學生對中小學生美術學情的了解,提高其備課和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并認識到對中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評價不能只依據美術作業來評價其美術學習的結果,而應通過考查中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課堂上回答問題與參加美術課外活動的情況等),評價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才能獲得對其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才能實現讓評價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發展。
其次是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真正成長。通過“教”與“學”的教改,將“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課程內容與中小學美術教學實際緊密聯系,使本專業學生在一系列的實踐體驗中逐漸成長,并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一名準美術教師的基本素質和教學能力。課堂表現上,從懶散甚至缺課狀態,逐步變成到課率很高,面對課堂上的提問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緊張畏縮,課后還有不少同學主動找老師解決疑問。在編寫教案、課程設計、試課等環節的合作學習與實踐中,同學們的學習效率與課堂參與程度亦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學習氛圍。同學們對于美術教學評價也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從上交的教案作業中可以看出,他們已有意識地將教學評價納入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從上講臺進行模擬試講的同學中,我們還了解到,同學們對美術教學評價的要求和要點的理解越來越深入。給我們印象較深的,是一位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中的《人間生活》一課進行試講的同學,該生課前準備較充分,對于本課的評價要求和要點理解也較深入。如她在講述北宋百姓日常生活狀況時,知道了要引導高中生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圖書館等多種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而不再是單一的查找課本資料,這正是評價要點要“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的具體體現;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時,他們知道了要讓自己置身于相應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明白了只有掌握了恰當的美術術語進行口頭表述,才能讓美術鑒賞的認識與學習要求到位,這正是評價要點要“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具體落實,等等。總之,該專業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真正成長了。
綜上所述,可見《中小學美術教學論》是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職業性質的重要課程,它對于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有著其他學科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辦學方向的重要體現,而其中的“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顯然是其課程內容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該門課程的教學必須要理論結合實踐,我們通過其個別重要內容的教改探索,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整門課程的教學創新,完成其應有的培養合格美術師資的教學任務。
[1]潘公凱.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美術教育之路——美術學院的改革與發展答本刊記者問[J].美術研究.200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