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切實把好江蘇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特約評論員
農業是聚力創新的基礎領域。全省各地要緊緊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農業結構調好調優調順。主攻方向上大力推進“五個化”:
——產業高效化。打破傳統農業高產不高效的局面,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效益高種什么”,大力發展高效名特優稀新農產品,優化糧經飼結構和區域結構,推進糧改經、糧改菜、糧改特、糧改飼。打造一批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產品質優、產業融合的區域特色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生產模式創新,總結推廣糧經飼草結合、林牧結合、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稻漁結合等多元復合經營模式,增加單位土地綜合產出效益。
——產品品牌化。打破農業品牌多亂雜、優質不優價的格局,培育江蘇農業大品牌。用好江蘇有限的耕地資源,發揮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區位優勢,緊盯國際國內農產品中高端消費市場,強化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與保護,突出新品種創制、地理標志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知名品牌,強化質量品牌創建,實現優質優價,改變目前品牌多亂雜、小而散,缺乏大品牌、大名牌的現象,提高品牌農產品、高端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生產綠色化。打破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經營方式,建立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綠色生產經營體系。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突出種源農業、生物農業、智能農業等現代農業前沿科技,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開發力度。突出“一控兩減三基本”,加強畜禽污染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努力實現農業降成本、農產品提質量和農田減污染。創建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加強耕地地力保護,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增加生態農產品有效供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功能多元化。打破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功能單一的模式,針對城鄉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大力開發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性。充分挖掘江蘇豐富的農村傳統文化和農業自然資源優勢,挖掘培育農業歷史經典產業以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發一批創意農業產品,打造推介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產品,推動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集群集聚發展。
——市場國際化。打破農業“雙向擠壓”的困境,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全方位分析江蘇農業相關產業比較優勢,打造一批高外向性龍頭企業,建設一批高標準出口示范基地,建設一批高層次的農業對外投資項目、園區及基地,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發展要素,做強一批高效率的營銷載體,實施一批高融合度區域合作平臺。大力推進技術合作、產業合作、人才合作,構建以綜合效益為導向的“有進有出”雙向開放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