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個著力點
第一,要讓正確的市場信號起決定性作用。以降低價格扭曲程度、校正資源錯配為方向,以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為原則,“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第二,要以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將“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轉型為“農業綠色發展補貼”,體現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聚焦、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第三,促進土地流轉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三權分置”改革,要在維護承包戶權益和經營者權益之間尋找平衡點,不宜把土地流轉收入視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途徑。第四,要以綠色產能的增長接替邊際產能(生產成本高于市場長期均衡價格的產能)的退出。同時,要讓綠色、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邊際產能的退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第五,延長和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要以農業為基礎,以提高農業就業密度和農民分享比例為方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六,實施比較優勢戰略。努力形成“有錢人吃國產農產品、一般人吃進口農產品”的格局。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試點工作的關鍵是要提高“三個數”
在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中應用合格證,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階段,是由放任向管制的轉變,重點還要提高“三個數”:一是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應用數。只要以銷售者身份上市交易農產品的主體,都應該是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的對象。只有70%-80%的生產經營者都能夠清楚、正確地開具合格證,才說明試點工作的真正到位。二是提高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開具數。在試點過程中,農業部門要通過建立監管名錄、申領檔案或開發合格證管理系統等手段,及時了解開具主體及開具數,并定期與食藥部門進行信息共享,確認市場實際查驗的合格證數量。三是提高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核查數。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核查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的重要抓手,可以大大提高基層監管的效能,也將進一步轉變基層監管的方式,有利于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小小合格證,必將發揮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