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農業委員會
著力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
江蘇省泰興市農業委員會
近年來,江蘇省泰興市搶抓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良好機遇,堅持“政府推動、政策扶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發展思路,遵循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質態運營的原則,加快現代園區建設步伐,推進園區轉型升級,有效提升了園區建設的整體水平。目前,全市已規劃建設各類園區23個,其中省級農業園區1個,泰州市級園區22個,園區建設實現了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
一是政府持續推動。為推動園區建設,自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將園區建設工作納入鄉鎮(街道)農業農村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新創建的泰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獎勵20萬~30萬元,差別化考核鄉鎮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促進農業園區整體加快發展。二是財政持續投入。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將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設施農業、高標準農田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向現代園區傾斜,每年投入財政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提升了園區的承載能力。三是發展主體多元。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牌,全市設施農業穩步發展,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和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種養能手。
一是精準定位,科學規劃。新建園區邀請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院校、院所進行規劃,確保規劃科學、嚴謹、可操作。同時根據地理位置、區域優勢精準定位,實現以點帶面、點線結合,促進園區間的協同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稟賦,圍繞做特做強做優各類現代農業園區,推進園區錯位發展和質態提升,基本形成了沿江特色水產產業帶、沿古高線蔬菜園藝產業帶、沿如泰運河糧食產業帶,建成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14個。三是整合資源,融合發展。充分整合各地的加工企業及旅游資源,以加工業帶動“接二連三”,以旅游業帶動“隔二連三”,打造農業產業鏈,不斷挖掘農業附加值。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標準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57.2萬畝,現代農業園區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92%。注重農機與農藝有效結合,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設施園藝等新型農業機械,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積極推進老舊大棚等栽培設施更新改造,增加鋼架大棚、“兩網一灌”等設施應用面積,全市園區設施大棚達5.25萬畝,噴滴灌面積2.27萬畝,遮陽網、防蟲網面積2.28萬畝。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古溪農業園區與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將古溪園區建成省農科院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基地。新街園區在引進山東、上海等地技術能人的同時,加強與南農大、揚州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的技術合作,開發適合本土的果蔬產品種植技術。三是加強社會化服務能力。以商品化育秧、機耕、機插、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全程專業社會化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以農機服務組織和植保服務組織為主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發展農資經營、融資擔保等新型服務組織,有效提高了園區的社會服務能力。
一是強化技術輻射。加快園區技術培訓、實驗基地、展示中心等平臺建設,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應用及時推廣至園區業主及周邊農戶。二是強化品牌輻射。先后認證“無公害產品”238個、“綠色食品”14個,其中新街的“綠色經典”已成為知名果蔬品牌。三是強化樣板輻射。現代農業園區的加快建設,有效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泰興市連續多年被省農委表彰為全省發展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