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長九棵,標準化葡萄掙大錢
——兩岸學者在寧研討“農業4.0”
在日前舉辦的海峽兩岸第十五屆李國鼎論壇上,兩岸學者在南京農業大學聚焦“農業4.0”的新理念,提出未來在依托云端和大數據為基礎的農業產業中,農民不應是單純的農產品提供者,而是參與分享品牌紅利的合作伙伴。
依托云端和大數據為基礎的農業產業,被稱為“農業產業4.0”。長期以來,業界有個共識,搞農業不賺錢,投資農業的沒有8~10年,也不可能獲利。在“農業4.0”時代,農業如何走出不賺錢的怪圈?與會專家提出,首先,農產品要跟工業產品一樣,實現產品“標準化”,這是進入“農業4.0”時代的基礎。日本大米為什么賣出“黃金”價?“這個很簡單,標準化。”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說,“到日本超市去看,他們賣的大米不過有限的幾個牌子,而我們的大米有數不清的牌子,但幾乎沒有一個牌子有固定的產品標準。”
臺灣李國鼎數位知識促進會總顧問黃紹彭介紹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具體農產品規格應該多大,已經實現標準化。“在臺灣,一個橘子應該種多大,有三種規格,市場上只能找到這三種大小的橘子。”他告訴記者,臺灣地區足足花了20多年,實現農產品市場的標準化。
農產品標準化背后,是巨大的品牌收益。黃紹彭說,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早已不是吃飽,而是高品質。丁艷鋒說,該校陶建敏教授種葡萄,有一條“標準線”——一畝田只長9棵葡萄,生長位置有講究,種植、采摘都有一套可復制的做法。陶教授把他的“標準”葡萄推廣到江蘇不少地市,種出來的葡萄大小幾乎完全一樣,平均每畝能賺兩三萬元,跟普通葡萄比,“標準化”的葡萄賣出高價。為什么優質的國產蘋果新鮮度、口感都比進口的好,價格卻不及進口水果的1/10?其中的奧秘除消費者崇洋的心理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這些進口水果是以高度的標準化為基礎生產的。
黃紹彭說,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農業在生產端即已高度標準化。從新品種選育的區域試驗和特性試驗,到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農民種西瓜,用什么品種、何時下種、何時施肥、施多少肥、何時采摘,都有嚴格的規定。上市出售的黃瓜,它的長短、粗細及彎曲程度都必須符合標準。“農藥安全正確使用,比如農藥種類、數量、噴打農藥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所有企業都會對標準流程進行抽查。”
有了產品在市場上“克隆”,農業的標準大數據才可以真正與其他產業發生鏈接。“當農民開始購買種子的時候,會計系統就可得到信息,金融市場、健康市場、高端休閑市場會有即時反映。”黃紹彭說,臺灣下一年8、9月份種的文旦,一般在上一年年底就全部賣光。“再基于常年的數據,融資也變得容易。銀行能根據你買的種子,預知你第二年的產量,提前放款。”
“種稻子不賺錢,稻子變成售賣的大米品牌后才賺錢。”丁艷鋒說,一直以來農民的收益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即生產環節,而能大幅度提升利潤的市場、流通環節,農民無法參與,這就涉及“農業4.0”之后的“農業4.1”,推動農民和農業產業建立“伙伴關系”。
除了政策配套,還需要技術服務配套。“農業4.0”已露尖尖角,越來越多新型農業主體開始出現。在金壇、興化、張家港等地,已經出現一些從其他產業投身新農業的“移民農民”。
[文章來源為《新華日報》,2017年1月11日微信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