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馬樓三國吳簡為中心的討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 翔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2)
筆畫的成熟與漢字的形體演進
——以走馬樓三國吳簡為中心的討論
張 翔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2)
筆畫是現(xiàn)代漢字最小的組成單位。在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變的過程中,筆畫不斷形成、發(fā)展。而筆畫的形成與發(fā)展,對漢字的形體演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發(fā)展成熟的筆畫形體,成為今文字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去同別異的手段;二是成熟的筆畫間位置關系,成為漢字區(qū)別形體的重要手段;三是成熟的筆畫有其書寫規(guī)律,利用這種書寫規(guī)律,可以解釋在今文字階段一些漢字形體演變滯后的原因。
筆畫;今文字;三國吳簡;漢字形體
筆畫是構(gòu)成漢字的最小的單位,是漢字自起至訖的一筆。在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中,筆畫的形成與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筆畫的成熟,對漢字的形體演進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很少有從這一角度進行考察、論述的。
走馬樓三國吳簡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批簡牘材料,1996年在湖南長沙五一廣場出土。這批材料的文字在漢字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張顯成先生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中的文字,是楷書形成的標志[1]。從我們目前已經(jīng)整理完成的文字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漢字筆畫處在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時期。因此,結(jié)合走馬樓三國吳簡的文字材料初步探討筆畫的形成、發(fā)展對漢字形體演進的影響,是非常合適的。




以上,我們從秦簡中舉了若干例子。在隸變的早期,漢字中撇(丿)、點(丶)等筆畫,往往由小篆的相近形體的線條發(fā)展而來,這在漢簡中的發(fā)展更加成熟。但是,早期隸書中,這部分筆畫和小篆的相近形體線條的對應關系又是比較明確而嚴格的。筆畫成熟的一個標志,就是這些筆畫突破其來源性形體,運用到其他形體中去,以適應漢字形體發(fā)展的需要,從而達到區(qū)分相混淆的漢字形體的目的。在三國吳簡中,漢字筆畫的發(fā)展已經(jīng)突破其與小篆對應線條關系的局限,成為區(qū)分漢字形體的一種新的手段。
王貴元師認為,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發(fā)展過程中,同一原件會由多種方式進行改造,并將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多途探索”[6]。正是因為這一因素的影響,早期隸楷階段漢字的筆畫書寫不固定,其中有的筆畫會造成形體混同。隨著筆畫發(fā)展的不斷成熟,系統(tǒng)會對同一漢字的不同筆畫寫法做出選擇,淘汰那些引起形體混同的筆畫寫法,確認那些區(qū)別程度高的筆畫寫法,并進一步規(guī)范這些筆畫的書寫形式。
(一)告與吉

“告”與“吉”在小篆中的形體,是與其構(gòu)形意圖緊密相連的。兩個字的形體差異,體現(xiàn)出了各自的構(gòu)意。但是在隸變的過程中,小篆的這種形體特征被打破,很多曲筆變成了直筆。這樣,兩個字的形體出現(xiàn)混同。
秦代簡牘:


在秦代簡牘中,曲筆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可以起到區(qū)別形體的作用。隨著隸書的不斷成熟,曲筆越來越向直筆方向發(fā)展,兩個字就很難區(qū)別了。但隨著筆畫的發(fā)展成熟,形體相混的漢字借用新的筆畫,以達到區(qū)別形體的目的。“告”在上一個直筆左側(cè)加一撇(丿)畫,與“吉”的形體相區(qū)別。在三國吳簡中,這種趨勢比較明顯:


從“告”的字形體也發(fā)生了同樣的變化:

(二)主與生

還有一些“主”字,雖然能看出是作點(丶),但是點畫與其下的豎畫貫通,導致較難于辨認:

這些字與漢簡中的“生”字很難區(qū)別:

但是,也有些“主”字點畫(丶)明顯,易于區(qū)分:



“主”與“生”形體的區(qū)別,同時體現(xiàn)了筆畫借用與筆畫的確認、規(guī)范。
(三)六與大



這種形體混同在漢代的簡牘文獻中已經(jīng)有所區(qū)別,但主要是依靠斷開起始筆畫和下部撇(丿)的貫通來實現(xiàn)的。但是在三國吳簡中,“六”的筆畫構(gòu)造已經(jīng)非常明確了。筆畫的規(guī)范與確認,使得“六”、“大”之間的形體差別最終確立。現(xiàn)舉例如下:


以上的幾個例子,用以說明依靠借用或確認、規(guī)范筆畫來區(qū)別字形。筆畫的借用、確認與規(guī)范,是筆畫發(fā)展過程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新的字形區(qū)別手段的形成與完善。
筆畫成熟的另一個體現(xiàn),是筆畫間的位置關系逐漸確定下來。其中包括筆畫間相對位置的確定和筆畫間相對長短關系的確定兩個方面。很多字形依此得以區(qū)分。
在筆畫形成之初,筆畫間的位置關系和長短關系往往是不固定的。這也使很多字形出現(xiàn)了混同。在筆畫成熟的過程中,筆畫的位置、長短關系也在不斷調(diào)整,最終固定下來,成為漢字在今文字階段去同別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人與入
秦代簡牘:






盡管筆畫的位置關系在“人/入”這組例子中還有個別例外,但是,筆畫的位置關系顯然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區(qū)別二者的重要手段。
(二)王與壬



在漢代的文字材料中,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

在三國吳簡中,“王”、“壬”兩字的字形已經(jīng)完全區(qū)別開了,“壬”字中間一橫比上下兩橫長。


在我們統(tǒng)計的字形資料中,“壬”字的寫法全部如此,沒有例外。說明這兩個字已經(jīng)區(qū)分開了。筆畫的長短關系,成為區(qū)分的關鍵。
(三)土與士


銀雀山漢簡中也有這樣的情況:



在三國吳簡中,“土”與“士”完全區(qū)分開了,而且“土”字沒有在右下加飾筆“丶”的情況。


筆畫的成熟,使筆畫成為字形去同別異的重要手段,并且代替了隸變之初的一些臨時性區(qū)別手段,如在形近字上增加飾筆等。
(四)未與末

秦代簡牘:


銀雀山漢簡:

銀雀山漢簡中,“末”字的下橫有意寫得短了一些,應該是為了和“未”字相區(qū)別。但是“未”字的下橫并沒有明顯長于上橫,有些似乎下橫比上橫還略短一些,所以兩個字還是有混同的可能性。但是在三國吳簡中,兩個字形完全區(qū)別開了:


“未”字下橫明顯比上橫長,而“末”字的上橫明顯比下橫長。這種筆畫長短關系,顯然是為了區(qū)別兩個字的形體而有意為之的。
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筆畫的成熟增強了筆畫的功能性,使得筆畫成為今文字階段,特別是楷書階段的去同別異的重要手段。這種功能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代替了小篆階段依靠線條的某些特性區(qū)別漢字形體的功能,使得早期隸書階段大量的形體混同的漢字得以區(qū)分。筆畫的成熟,推動了今文字,特別是楷書字體走向成熟。筆畫成熟的特性在三國吳簡中表現(xiàn)非常明顯,但是尚未完全定型,還有個別的例外情況。我們認為,這恰恰反映出筆畫發(fā)展、演變、不斷成熟直至完全定型的過程性。三國吳簡所代表的文字,應該處在這個階段的末端。如果進而聯(lián)系秦、漢簡牘、碑刻中的漢字材料,就能夠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筆畫發(fā)展、成熟的整個過程。
在論及三國吳簡字體的論文中,作者都會提及三國吳簡中有篆書、隸書字體留存的現(xiàn)象。覃繼紅[13]、洪娟[14]等學者從描寫的角度,列舉了三國吳簡中保存的篆書、隸書字體意味的字形,并加以分析。我們希望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研究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形體演變滯后。第二,三國吳簡中形體演變滯后的原因是什么。
前文已經(jīng)提及,張顯成先生認為,三國吳簡里的文字標志著楷書的形成。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認為:三國吳簡中的文字,是隸楷文字階段更接近于楷書的字形。而所謂“形體演變滯后”,是指有些字雖然已經(jīng)有了跟成熟的楷書相同或相近的寫法,但同時仍然使用接近篆文或隸書的寫法。這個概念的提前,是相關漢字的篆、隸、楷書字形發(fā)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如果從小篆到楷書或者從隸書到楷書字形沒有明顯變化的,則不在討論之列。
在三國吳簡中,保存篆、隸形體特點的文字有以下一些:











從“才”得聲的“材”、“財”也有類似的寫法:



以上的例子中,各個字形都保存了篆書或隸書的形體特征。為什么在三國時期的文字材料中,會有篆書、隸書的某些特征留存下來?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筆畫書寫的規(guī)則問題。
裘錫圭先生認為,隸變是文字由“線條化”到“筆畫化”的變化過程[15]。相對于線條而言,筆畫的書寫有一定的規(guī)范,即不再是“隨體詰曲”,而是按照一定的書寫順序來寫。筆畫自身的書寫順序,最重要的有兩點: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在現(xiàn)代漢字的筆畫中,水平方向的橫畫都是自左至右,豎直方向的筆畫都是自上至下,沒有例外。除了撇、提等少數(shù)筆畫外,斜行的筆畫也符合這一規(guī)律。筆畫的這一書寫規(guī)律,是隸變過程中對線條改造的重要內(nèi)容。過去在研究隸變對篆書的改造時,往往強調(diào)“變曲筆為直筆”,我們認為,除了以上內(nèi)容,還應該補充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變“逆筆”為“順筆”。試看以下幾個例子:
變“逆筆”為“順筆”的筆畫書寫規(guī)則,在三國吳簡中已經(jīng)成熟,但是,封閉的圓弧線不受這條規(guī)則的制約。封閉的弧線由一筆寫成,與“逆筆”不同,在書寫習慣上,更接近于“順筆”。三國吳簡中的“子”、“公”、“至”這些字所保留的篆書意味,都可以看作是封閉圓弧線的寫法。在這個階段,我們也可以把這種封閉的圓弧線看作是“順筆”。
我們可以將三國吳簡中漢字形體演變滯后現(xiàn)象的原因作如下的歸納:隸書成熟,并向楷書發(fā)展的過程中,筆畫不斷成熟。其筆畫演變的規(guī)則是變曲筆為直筆,變“逆筆”為“順筆”。但是,小篆及早期隸書中的線條或筆畫,如果同時符合“簡單的直筆”和“書寫為順筆”兩個條件,則可能不被改造,繼續(xù)保存下來。三國吳簡中所有具有形體演變滯后特點的漢字,都具有這一特性。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這條規(guī)則是成立的。


筆畫的成熟使得筆畫的書寫規(guī)則逐步建立,這一時期筆畫的書寫規(guī)則可以解釋三國吳簡中漢字形體演變滯后的現(xiàn)象。然而,正是有這些形體演變的滯后現(xiàn)象,也恰好說明了三國吳簡中漢字的筆畫,還沒有最終成熟并完全定型。一些筆畫現(xiàn)象,比如封閉的圓弧形,在完全成熟的筆畫體系中其實是不允許存在的。在其后的發(fā)展演變中,這些筆畫都會不斷被改造,直至完全定型。
[1]張顯成.論簡帛的漢字史研究價值[A].文字學論叢(第2輯)[C].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4.
[2]趙平安.隸變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3][5]方勇.秦代簡牘文字匯編[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G].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6]王貴元.漢字發(fā)展史的幾個核心問題[J].中國語文,2013,(1).
[7]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
[9]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貳)[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0]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G].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1]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叁)[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2]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3]覃繼紅.《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俗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4]洪娟.《嘉禾吏民田家莂》書體舉隅[A].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5.
[1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校:余中華)
The Mature of Stroke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ZHANG Xi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Stroke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from the ancient writing to the present, the strokes are constant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evolution of strokes ha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shape of mature strokes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to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s.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ocation of the mature strok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fferentiat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ird, a mature stroke has its writing rules, which can explain why some characters in this stage evolve lagging behind.
strokes;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bamboo slips of Wu Kingdom; shape of characters
2016-11-03
張翔(1986— ),男,青海西寧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字學、簡帛文獻學。
H024
A
1008-4681(2017)01-0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