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考查學生是否真的明確算理,加強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感,提高學生的加法運算能力。
[關鍵詞]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字母表示法;思考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22-01
教師在進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知識儲備入手,采取小組合作、游戲比拼和自主探究等方式,組織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探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一、喚起知識儲備:摸底
課始,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口算題目,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檢測學生的計算功底,如:
師: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進行一次100以內的加法口算比賽,回答得又快又對的同學不僅可以當選計算明星,還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品。
(多媒體顯示:98+0=( ),42+9=( ),8+39=( ),39+8=( ),26+18=( ),29+37=( ),37+29=( ))
師:大家發現什么規律了嗎?
生:有些算式的結果是一樣的,比如8+39和39+8。
[評析:教師在教學之初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助于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采取搶答和有獎競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合作學習:加法交換律的探索
師:剛剛發現的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嗎?
(學生七嘴八舌,觀點不盡相同)
師:由于大家的觀點不同,現在我把全班同學分成甲乙兩隊,甲隊回答屏幕左邊的題目,乙隊回答屏幕右邊的題目,回答形式是兩隊輪流作答,正確率較高且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勝。題目如下:
28+17=( ) 17+28=( )
36+29=( ) 29+36=( )
44+8=( ) 8+44=( )
(在搶答第三行算式時,甲隊提出了意見)
生1:老師,這樣不公平!他們做的題目都是我們已經做過的。
生2:是的,都是加法運算,而且兩個加數一樣,計算結果自然也是一樣的。
師:后面兩行算式也有這樣的規律嗎?
生3:有。
師:左右兩邊算式的結果相同,但是形式有什么區別呢?(引出加法交換律的概念)
生4:兩個加數互相調換了位置。
師:這樣的話,我們可不可以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呢?A+B和B+A有什么關系?
生5:A+B=B+A。
[評析:對加法交換律的探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學生對于自主得出的計算規律記憶比較深刻,運用起來會更為得心應手。]
三、辨析感悟:加法結合律的研究
師:現實生活中不僅有兩個數相加,還有三個、四個、五個等。三個數相加也會有這樣的規律嗎?例如,操場上有28個男生和17個女生在跳繩,有23個女生在踢毽子,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個學生?
生1:先算出跳繩的人數,再計算總人數,得到28+17+23=45+23=68(個)。
生2:也可先算出女生的人數,再計算總人數。17+23+28=40+28=68(個)。
師:大家覺得哪種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呢?
生3:第二種,因為17加上23,正好可以湊成40。
師:分析得很正確,湊整可以方便我們進行計算。可以給這個算式添上括號:(28+17)+23=28+(17+23)。如果把這三個加數分別用A、B、C來表示,可以得出怎樣的字母算式呢?
生4:(A+B)+C=A+(B+C)。
[評析:小學生活潑好動,課余活動也五花八門。教師從跳繩和踢毽子等活動入手,無形中拉近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
四、拓展提高:鞏固計算
在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鞏固練習,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教師可從以下兩種題型入手:
1.連一連。
88+12 77+(23+26)
45+(26+19) 12+88
(77+23)+26 (45+26)+19
2.填一填。
28+( )=93+( ) a+( )=b+( )
122+34+( )=( )+122+29
在學生能熟練計算后,教師再對課程進行總結。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特點,教師應從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入手,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