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但面對作業統一的內容、單一的形式、同一的目標、劃一的評價,晚熟型學生卻叫苦連天。晚熟型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主要體現在不及時交、不認真做、不自主改、不反思。為改變現狀,教師可采用變“一”為“多”的策略,通過多彩的內容、多種的方式、多層的目標、多元的評價,讓學生對作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收到較好的作業效果。
[關鍵詞]四一;四多;破繭成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58-02
當下,作業的額度與效度不成正比,特別是統一的內容、單一的形式、同一的目標、劃一的評價,讓晚熟型學生失去了自信和耐心,他們對待作業的態度有“四不”,即不及時交、不認真做、不自主改、不反思。
調查發現,晚熟型學生面對作業只有迷惘,只覺得是負擔,只會說“不會做”“做不了”,他們用躲避和拖延來應對作業,變成了惡性循環。哀莫大于心死!他們完全沒有自我改變的意愿,作業對他們而言,就是一把無法消解的枷鎖。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當作業真的成為學生無法逾越的鴻溝時,學生還能有積極的心態來學習,來克服困難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要對作業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進,用成功的體驗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并及時訂正錯誤的熱情。
一、設置多彩的作業內容
為促成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教學真實為根本,以學生的遞進式發展為基調,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行多彩的分層次針對性作業,從而提高作業的適切性。面對晚熟型學生,設置這樣的作業可以讓他們從中找到成功的感受和學習的自信。
所謂“多彩作業”是指,教師提供三個不同難度級別的作業,晚熟型學生只需要保證完成難度系數最低的作業,然后從較高的兩個級別中至少選取其中的一項來做,可多不可少。教師要引導晚熟型學生從各個級別的作業中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作業來做,循序漸進地向高級別作業躍進。
例如,教學浙教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后,根據需要設置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個層次為基礎層,以強化和鞏固計算公式為出發點,面向每一個學生,比如提供已知底邊和高的長度的三角形,要求學生結合圖形進行計算,在練習中鞏固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識記和應用。第二個層次增加一定的難度,設置培養逆向思維的題目,如“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你能畫出多少個符合要求的三角形?”這個層次對不同的學生作出不同的要求,晚熟型學生只需要選擇自認為可以完成的題目來做,甚至在做例舉題時只需要選擇一個最常規的圖形來畫即可。第三個層次是知識的綜合運用,比如“有一個底是20分米的三角形,底邊延長5分米后,面積增加了40平方米。求原來的三角形的面積。”這樣的題目,對已經完成前面兩個層次作業的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和激勵,對于晚熟型學生來說,能夠在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即可。
多彩的作業,保證了學生有鞏固知識的機會,同樣也給每一個學生選擇的機會、挑戰自我的機會。對晚熟型學生而言,適度的要求不僅不會讓他們在作業面前產生厭倦和恐慌的心理,反而能夠激發他們嘗試解決難題的信心,因為在不帶著任務的壓力去嘗試挑戰時,人的思維會變得活躍,能夠感悟到數學的更多奧秘和價值。
二、確定多層的作業目標
就晚熟型學生而言,他們不僅掌握知識困難,學習的主動性、自律性也不足。因此,需要教師在選擇合適作業的同時幫助他們設立作業目標。
首先在課堂教學的訓練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反饋,了解晚熟型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相應的作業目標設置。一方面,適度增加課堂鞏固性的練習,借助訓練強化學生的初步認識;另一方面,提供提升型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以“三角形面積”為例,在設置分層作業的同時,給晚熟型學生安排課堂補充性的目標作業,比如,計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積:
這組題目能讓學生體會從平行四邊形面積向三角形面積轉換的過程,體會兩者面積公式的聯系與區別,通過不同的三角形形態的呈現,也能讓學生深刻感悟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關鍵是尋找底邊及相應底邊上的高。
如果用同樣的時間學習,晚熟型學生往往會落后于其他學生,因此他們更需要重復性的練習來鞏固知識,以縮短與其他學生的差距。
三、采用多種的作業方式
晚熟型學生并不關注作業的效果,只把作業當作一種任務,完成就好,甚至是交了就算了,根本不在乎對錯,訂正錯誤的作業對他們而言也只是例行公事,并沒有通過作業提高自己學習水平的意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長時間無法順利完成作業,已經成為惡性循環;另一方面,作業的難度確實超過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無法完成。這時,教師可以改變事后講評和訂正的方式,嘗試作業前置,實施了“在前輔導”的策略。
1.正式作業,鋪墊在前
在正式作業之前,先給晚熟型學生提供專門的試做機會,為他們設置與正式作業類型相同以及知識點相通的練習,根據練習情況及時對學生尚未掌握或把握不牢的知識內容進行輔導和講解。
例如,教學浙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時,教師要能預想到晚熟型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內容時掌握不了的難點,如計算過程中帶小數點參加運算,積的小數位數無法確定等。由于計算需要的數據比較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列豎式時懂得靈活處理,如“0.23×365”,第一個因數中參加運算的有效數字比第二個因數的要少,在列豎式時把“365”寫在第一個因數位置比較簡便。又如“2.67×4500”,對于0采取先外置后引入的處理為最優方式。
提前練習與作業后訂正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前練習后,教師給予輔導,助其掌握,這個過程在學生看來是教師給了一個特別優待的機會,是真正想幫助他學習,如果是做錯了再訂正,就是補差,學生的感覺就會不一樣。事實上,根據“提前干預”的心理學思想,早做一遍,在即時性的動機促動下趁熱打鐵似的正式練習,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立竿見影。更重要的是,提前練習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只要把功課做在前面,自己也能在同樣的時間里正確地完成作業。
2.考評作業,等價置前
除了作業鋪墊,對于晚熟型學生,特別是比較內向,自信心不強的學生還可以適時適量地運用單元練習“等價前置”。
比如在進行單元測試前,先安排晚熟型學生進行一次提前的知識技能檢測。當然,不是讓他們先做一遍單元測試卷后記住答案,而是對該單元主要知識點進行整理,并對易錯題進行分析,幫助他們在正式的檢測中避開錯誤。這些接受復習檢測的學生,既可以從訂正與補差的心態中走出來,又有教師的激勵和對正式單元檢測的寄望,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顯著提高。因為這樣的檢測和補償性輔導完全區別于學生日常的作業訂正,學生的心態上和學習情緒自然就不一樣,效果自然也不一樣。
四、把握多元的批改方法
在日常的作業批改中,教師常有這樣的做法:因為晚熟型學生的作業質量不高,所以情緒上有所排斥,往往會擱置一邊,到最后才批閱。這就使已經在學習上滯后的晚熟型學生在訂正時間上也慢人一步,然后越慢、越困、越沒興趣。這種時間分配也使得教師作業批改和組織訂正的情緒受到了影響,相互間難免共同“拖累”!
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改變作業批閱的順序,對錯誤可能較多的學生的作業優先批閱,同時也給這些學生提供優先訂正的機會。因為這些學生需要的訂正時間、次數和講評時間、次數更多,只有把他們置于優先考慮的地位,他們才能獲取更多的思考和訂正的空間,才能和其他的同學同步完成。
雖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細小的常規性教學做法,但它卻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走出“圍城”,也給了晚熟型學生更多發展的可能。
綜上所述,變“一”為“多”策略能給晚熟型學生有更多的自信,讓他們有更高的熱情參與作業,迅速破“繭”成“蝶”。
[ 參 考 文 獻 ]
[1] 加涅(美).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天孝.小學新思維數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 謝黎霞,葉柱.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02).
[4] 楊達莉.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
[5] 陳愛民.走出學困生幫扶的沼澤地——小學數學學困生研究情況的調查分析及轉變策略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35).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