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董新英
作為省科技廳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離崗創業后,陳萌干得很猛:2016年1月,成立哈爾濱朗江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哈爾濱凱致辰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擁有兩支基金;日前,這兩家公司已經為50余家科技企業提供了總額為51218萬元的投融資服務。
板寸,戴眼鏡,濃眉大眼,1980年出生的陳萌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與穩重。他開門見山地說:“希望你們告訴那些想創業的人:政府給了這么好的機會,不要猶豫了,把握機會,乘勢而動!”
其實,生于哈爾濱的陳萌工作一直順風順水。2003年,黑龍江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陳萌到省科技廳工作。在黑龍江省科技投融資中心,從普通職員做到省科力高科技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位。從事科技投融資工作12年,陳萌不但積累了大量人脈,也熟諳投融資業務,我省首支政策性天使投資機構——黑龍江科力高新天使投資有限公司就是他參與設立的。
2011年起,省市支持了20多支引導基金,帶動新興行業迅猛發展,敏感的陳萌感覺到政府對創業投資行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創投的春天來了”。離崗創業的想法在他的腦海幾次升騰,但都被親友勸阻——萬一試水不順,怎么上岸?他不想讓家人太擔心。
2015年,陳萌盼來了說服家人的“定心丸”——黑龍江省人社廳正式頒布文件,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并配套措施,解除試水者的后顧之憂。期待已久的陳萌隨即提交離職申請,成為省科技廳第一個離職的人。2016年1月,陳萌與兩個合伙人創建的朗江、凱致辰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同時開業。“凱致創投”管理團隊核心成員為黑龍江本土成長起來的職業投資人,均從業10年以上,熟悉黑龍江省創投環境和本省企業文化。
松北區世茂大道66號的火炬金融服務港,僅僅四樓就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風投公司40余家,給人的感覺現代、安靜,讓人無法相信,這里,某個鍵盤的敲擊聲可能意味著數十萬、上百萬乃至上億元的資金流向。剛從外地趕回來的陳萌說,這個樓層的投融資公司大多都是外埠來的,只有兩家是本地企業,在所有的合伙人中,他是比較年輕的,可記者分明看見他鬢角隱約的白色發茬。
一個80后,在體制內業績斐然,離崗創業后,迅速進入狀態,拼是一定的。陳萌說,因為涉及企業的前途命運,每筆投資都要做大量調研,大量看資料、不停地溝通、談判,忙得不可開交。前段時間,通過企業路演的方式,他們用兩天時間看了70個項目。因為壓力太大,有時候睡覺都睡不踏實。每投一個項目都要慎之又慎,平均一年要看三百多個項目,才能投資十個左右。
除了拼,成功的其他因素呢?陳萌感謝政府的扶持和越來越寬松的政策。除了工作重點的轉移,陳萌感覺舞臺空間更大了,思維方式發散了,原來不敢想的事情也敢想敢做了。
出于對故鄉的眷顧和政府扶持的感動,“本土化”是陳萌經常提到的字眼,他告訴記者,“凱致創投”管理團隊核心成員都是黑龍江本土成長起來的職業投資人,均從業十年以上,熟悉黑龍江省創投環境和本省企業文化,所以在投資企業和項目的選擇上將投資目光向本地企業傾斜。
陳萌,已是商海一員宿將,帶領兩支上億基金,立志圍繞VC、PE做一個本土化的全產業鏈平臺,為龍江經濟發展踏踏實實做點事。篤信“謀定而動,把握機會”的陳萌已經乘上我省離崗創業的頭班車,相信他眼前的風景會越來越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