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它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其教學價值的充分發揮,不利于教學成效的顯著提升。如何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中學音樂教學現狀
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其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1.師生缺乏互動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對教學質量的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囫圇吞棗地接受知識,難以享受到探究知識、參與教學活動的樂趣。這種知識單向傳遞的形式,不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無益于學生及時向教師反饋自己遇到的難題,導致“教”與“學”相脫節,最終阻礙了中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形式過于陳舊
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依然采用“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被動、生硬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學生愛玩、愛鬧的性格特點,難以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部分學生會對音樂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二、中學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
1.提高師生互動頻率
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廣泛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能適時地得到教師的指導與點撥,從而推動“教”與“學”更順利、更高效地開展。
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中學音樂教師沒有意識到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一直以“自導自演”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生硬、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活動失去了活力與生機,阻礙了教學效率的快速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中學音樂教師應明確自己是教學組織者與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以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得音樂知識能夠在師生之間雙向流動,為調整教學方案提供可靠依據,為學生設計出更加符合他們學習特點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孤獨的牧羊人》時,筆者先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作品的視頻,促使學生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感知與了解作品。然后,筆者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與交流該音樂作品,并將組內解決不了的難題及討論結果與筆者交流,實現師生及生生之間的高頻互動。
2.創新音樂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教學,以彌補傳統教學枯燥、乏味、單一的缺點,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音樂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青春舞曲》時,筆者先引導學生掌握維吾爾族民歌歡快、奔放的特點,并鼓勵學生用有彈性、活潑的聲音演唱該作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筆者事先把學生合理分成學習小組,在確保學生基本掌握作品節奏的前提下,提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回答:“好聽。”筆者繼續提問:“有沒有哪位同學愿意依據自己對曲子的理解,為它譜寫一段歌詞呢?老師覺得,我們班很多人都能做到。”然后,筆者指導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在組內編創歌詞。最后,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譜寫的歌曲唱出來,并參加班級比賽,最終評選出優秀者。
教學實踐表明,在比賽形式的激勵下,很多學生為了贏得榮譽,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充分發揮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學習與探究音樂知識,逐漸提高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此外,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依照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科學選擇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舞臺劇教學法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學音樂教學有了新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標準,傳統呆板、生硬的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教師應全面分析中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用積極的態度、有效的方法予以應對,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贛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