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章濤
凡事都可以尋找與總結規律,尋找教育規律的目的是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方法和借鑒,進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正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上課有法,練習有法,備課也有法,且備課是教師組織每堂課的教學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規范和優化過程,這是一個循環往復、逐步提高的過程。集中備課作為備課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采用“六步法”統領集體備課,可以有效提高備課效率。基于此,筆者闡述了如何在集體備課過程中運用“六步法”。
一、第一步:總結上周學生家庭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家庭作業的完成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對于家庭作業,教師不能一味地做“加法”,而要學會做“減法”。作業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所以在集體備課時,教師要將學生的作業分班級、分節次、分練習地歸納整理好,找出學生作業完成的共性,歸納易錯題,并將其納入研討體系和檢測體系。由于每位教師任教班級的情況不一樣,作業出現的共性問題具有代表性,所以研究共性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二、第二步:備好下周作業
教師要集體研討本次備課到下次備課之間準備布置的練習,每位教師都要反饋已完成的練習,并從中發現問題。另外,教師還要交流練習中的錯題、超綱題、好題、拓展題,并布置下次備課要完成的作業。
三、第三步:備好測試卷相關內容
教師要按照教學計劃與安排,提前研討試卷,由學科組長主持備試卷。學生考試試卷的內容來源于平時的教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學了什么,考試就考什么。教師設置的考試試卷不能為難學生,因為如果教師總是設置偏題、難題、怪題,考試內容不是教學內容,甚至故意回避所教內容,以顯示命題者的高明,這種試卷是不科學的。
怎樣才能備好考試卷呢?教師必須將易錯題植入試卷。對于平時的單元測試卷,大多數教師選擇下載網上的成品試卷,或者是拼湊或改裝歷屆中考試卷。這樣的試卷并非是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所以缺乏針對性。教師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研討,歸納易錯題,改編成適合學生的試卷。這樣的試卷才有意義,因為這些試題來源于學生的親身經歷、教師的教學一線實踐。
四、第四步:備好要上的課
教師要集中研討本次備課到下次備課間要上的課。首先,教師要明確備課時要準備什么。如備課要帶好《新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和教材;其次,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盲點、易錯點、新課引入、過程與方法、學生活動設計、其他問題等。這是集體學習與研討教學、教學方法的過程,也是集體探究的過程,如探究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上課環節,教師要講什么,講到什么程度,是需要進行科學安排的。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控制講課的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回“小老師”。因為學生講課也是討論、探究的過程,教師上課是歸納、總結的過程。因此,教師講課講什么、講多少、什么時候開始講,學生講課講什么、誰來講、是學生先講還是教師先講,都需要研討。在集體備課時,教師不但要備自己的講課,還要備學生講課。
五、第五步:備好課堂“35+
10”運作模式
整個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課時安排+鞏固練習”,教師的講課不能超過35分鐘,要留10分鐘的鞏固、練習時間。
集體備課匯聚了集體智慧,教師備好、討論好精細的題目,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在10分鐘的練習時間里有所收獲。
六、第六步:備好測試卷
測試卷分“試前”與“試后”兩個部分,“試前”備課重在制訂試卷,“試后”備課重在試卷反饋。在“試前”部分,教師要交流測試的內容、測試試卷的結構、測試試卷的形式、測試試卷的成型。在“試后”,教師要根據測試結果的反饋,分析測試情況,幫助學生鞏固薄弱點。
集體備課的內容跟著學生的需求走,將原來的重在備“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在備“學生的學”,從“培養教師”轉變為“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教育之路才會繁花似錦。
(作者單位:南昌二中教育集團心遠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