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現象: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備受社會關注
校園欺凌、暴力事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毆打,更有脫光衣服甚至逼吃大便這樣的欺凌侮辱,一些極端個案,讓人很難相信那些事情會是在校學生所為。在百度網頁上搜索“校園欺凌”關鍵詞,立即能得到約1,930,000個相關結果,看看記者搜到的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作為一個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人,誰能不挺身而出?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還原了當時一幕:2016年11月某日,10歲的斌斌課間去廁所小便,隨后兩個經常欺負他的同班男生跟了進來。一個堵在他所在隔間的門口大喊:“×××我要打開門看看你的屁股!”另一個男生從旁邊的隔間扔下了一個垃圾筐,正砸在他的頭上,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他一臉一身。那兩個男生見狀,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鐘。 但斌斌卻得了“急性反應過激”癥。
江蘇無錫女生遭羞辱被打耳光、扯頭發,受奚落。2016年1月11日晚上,兩段共長達3分鐘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里瘋轉。在視頻中,一名女生在宿舍角落里遭到數名女生持續捏臉、打耳光、扯頭發,甚至被椅子砸。施暴及圍觀女生竟然時不時哄笑奚落,并且滿嘴臟話,一位圍觀者還進行了拍攝。
海南15歲少女遭多人圍毆扒衣被罵“打死她”。2016年1月16日,一段少女遭多人毆打、腳踹、扒衣的視頻被傳到網上,打人者講海南臨高方言。有媒體記者從海南省臨高縣公安局得到證實,視頻里的暴力事件發生在該縣東英鎮的鄉間小道上,受害人已報案。
安徽高三女生發微博稱被同學下春藥并威脅。2016年3月5日上午8點多,安徽省黃山市田家炳實驗中學一位高三女生發表長微博:稱自己被班上三位男同學下春藥,隨后女生父母要報警,而三位主謀男生卻繼續威脅要用砒霜下毒。
湖南女生在不到100秒視頻中被掌摑32次。2016年4月22日晚,有網友在QQ、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發布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數名女生掌摑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中,女生被掌摑32次,其間一直沒有反抗。
重慶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學持刀捅死。2016年4月28日,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桑柘中學學生沈某(男,14歲)與同校學生趙某(男,15歲)在校內因同學間糾紛發生爭執。爭執中,沈某持刀刺中趙某胸部,趙某經送桑柘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
日照五蓮一中學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學生在廁所被毆打。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園暴力視頻被瘋傳,一名中學男生,被一名身體強壯的同學毆打,幾十人在旁圍觀。據網友稱,這起事件發生在五蓮街頭中學。
西安某學院17歲女生遭同宿舍5名女孩群毆。2016年5月19日,17歲女生小宜看到陌生人靠近,就會渾身發抖,蜷縮起來說“別打我”,而她這樣的反應,只是因為連續兩次遭受同宿舍5名女孩的群毆。
西安女生宿舍里遭圍毆,睡覺不敢關燈。2016年5月23日晚,14歲的初二女生小雨被兩名女孩從西安城北“擄”到朱雀門附近,在一小區內遭到三女一男一個多小時的毆打,遍體鱗傷。此事經過華商報報道后,警方及時介入,并在一天后將4名嫌疑人抓獲。隨后,這4名嫌疑人被刑拘。
女子懷疑男友被搶走,伙同5人圍毆17歲女同學。2016年6月13日,懷疑男友被女同學搶走,馬某叫來其他5名女同學一起圍毆17歲的苗苗(化名)。其間,苗苗的上衣被扒,馬某等人用手機錄制視頻。隨后,馬某等6人(年齡均16歲左右)被公安機關帶走。
中學女生遭同學圍毆踩頭打臉,雙膝跪地不敢還手。2016年6月14下午6:00左右,一名身穿白衣黑褲背黑色書包的女孩跪在地上,旁邊兩名身穿背帶褲的女孩則上前輪流對她進行毆打。用力之強讓跪在地上的女孩兒無法躲閃,旁邊還圍了五六個身穿校服的學生。其中一個學生疑似在 用手機對毆打過程進行拍攝。
山西運城15歲少年張超凡被同學毆打致死。2016年4月,一起校園欺凌事件震驚世人。4月23日,田雪娟的兒子——山西運城15歲休學少年張超凡,在網吧被同校6名十五六歲的同學毆打致死,在兒子去世之后,田雪娟在學生們的聊天群里看到“張超凡幾乎天天被打”“當時都嚇得跑出學校了”的帖子,才知道孩子每天挨打是家常便飯。
……
面對校園欺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數據顯示,有80%的男生和85%的女生至少遭受過一次校園欺凌。蘭州大學哲學學院梁一仁教授說:“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它的傷害是普遍的,對于欺凌者、被欺者、旁觀者而言莫不如此,只是傷害以不同形式顯現罷了。因此,要終結校園欺凌行為,這不只是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的事,家庭、社會也需要聯合起來,整個社會都需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教育者該如何處理?
當校園欺凌發生時,老師往往是目擊者,對于事后調查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老師的處理方式和應對措施,往往影響著整個校園欺凌事件的發展和走向,而就是如此重要的老師們,卻往往不具備科學應對校園欺凌的能力和方法,面對欺凌事件的發生,常顯被動。
這就要求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在面對校園欺凌行為時,首先要做一個有火眼金睛的細心人。要敏銳察覺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欺凌行為,能判別出什么是正常玩鬧而什么又是校園欺凌,能在班上發生欺凌事件后,第一時間為受害學生平復心理和身體上的傷痛,教導犯了錯(法)的“熊孩子”糾正偏差,并帶領相關學生走出欺凌產生的陰影。
要做到以上這些,老師們恐怕首先得搞清楚“欺凌”的定義,因為很多人會對“開玩笑”“欺凌”之間的度把握不準,明明顯示是欺凌行為,但仍會有一些人覺得不過是學生們之間玩笑開得過火了而已,有必要認真嗎?那么,怎么區分“開玩笑”和“欺凌行為”呢?
挪威學者Dan Olweus 將校園欺凌(也稱作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欺凌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這是比較標準的國際化定義。在去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指出,“校園欺凌”即“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
校園欺凌是怎么產生的呢?一些資深的老師認為,欺凌個案很多,學校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是導致欺凌行為產生的主要因素。
曾任教于張掖二中,現為蘭州啟慧益家親子咨詢中心首席親子教育專家、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的朱惠君認為,欺凌者所處的學校環境往往存有對學生約束太多,讓學生感到壓抑,師生關系緊張等問題,而其家庭可能存在教養方式偏差、家長情緒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諧等因素,如家長對孩子持拒絕、否認的態度而使孩子走向叛逆、暴力的歧路;而受欺凌者所處的學校環境往往缺乏有序、和諧的氛圍。家長可能存在對孩子管教過于嚴厲,或者過度保護、溺愛甚至約束孩子,從而導致孩子膽小怕事,性格懦弱,容易使孩子成為被欺凌者。這就提醒教育者,“教育無小事”,對學生中發生的一些異常行為,做到早發現、早控制,化危機于無形。
對此,有著多年班主任管理經驗的蘭州大方經典學校教師袁媛認為,班主任可在防治校園欺凌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防治要點”有幾條:一是對輕微欺凌行為也要嚴肅處理。不管是老生欺負新生,男生欺負女生,還是有錢的欺負沒錢的,成績好的欺負成績差的,老師一旦發現學生中存在欺凌苗頭,就要從源頭抓起,對輕微的欺凌行為也要進行嚴肅處理。二是密切關注學生的異常表現。老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三是依法治班。班里出現斗毆甚至凌辱事件后,老師要依法行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協助警方調查,與家長溝通,對挑釁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對當事學生(無論是施害者還是受害者)進行心理干預。在事件冷卻一段時間后,在班里要進行討論,對其他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四是召開主題班會進行價值引領。班主任老師可通過主題班會疏導學生的情緒,健全學生的心理,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欺凌的發生,在班會課上,可通過視頻播放、欺凌案例介紹等,以案說法,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使學生們從中汲取教訓。五是在處理打架事件時,老師切忌和稀泥。很多老師習慣在遇到校園欺凌事件時將事情簡單化,甚至要求學生握手擁抱,這樣做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相反,老師一定要嚴肅處理欺凌者,還受害學生以公道。
家庭:當孩子被欺凌時,家長要怎樣面對?
“當孩子在上下學路上或學校里遭到欺凌時,很多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以致嚴重后果出現時才追悔莫及。這是因為親子溝通發生了問題。孩子不愿意跟家長說,有時是出于對欺凌者恐嚇的懼怕,不敢說;有時是因為說了等于沒說,家長提供不了任何幫助,干脆不說。”朱惠君說。
朱惠君認為,如果孩子不主動給家長說受到欺凌了,家長可通過以下“苗頭”發現端倪。一是孩子突然表現得不愿上學。原本并不排斥學校,成績也不錯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現出不愿上學的傾向,可能并不是孩子厭學了,很可能因為學校里出現了一些令他煩惱頭疼,不愿面對和處理的事情。二是情緒無端變化異常。孩子放學回家經常悶悶不樂,有厭學的念頭,原本活潑開朗的小朋友突然間變得喜怒無常,很可能是學校有什么事情影響著他。三是抱怨有同學針對他。這是孩子在向家長尋求幫助的信號,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試著緩解這種情況,并在一定時間內加以詢問,或者把同學請到家里來玩,慢慢化解此事的影響。四是身上出現傷痕卻不愿告知家長。有些孩子放學回家全身臟兮兮的,身上還有傷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可孩子還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傷到的,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不小心受傷,但這一苗頭家長不能忽視。五是性情變化,行為異常。這個階段就比較嚴重了,如果孩子情緒突然特別地不穩定,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應,特別地粘人,失眠愛驚醒,拒絕去學校,變得非常膽小怕人,家長就該去學校了解了解情況了。
如果千防萬防,孩子還是真的遭遇了校園欺凌并且身心受到了傷害,家長如何幫孩子呢?朱惠君說,家長無論如何一定要告訴孩子這一條:當所有的路不通時,回家的路是通的。要堅決站在孩子身邊,成為他的堅強后盾。當然,被欺凌者需要這種保護,但是,欺凌者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個孩子,也要保護,更要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首先,家長要冷靜,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孩子”。當孩子愿意給家長講述欺凌發生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不要慌張。他們談論受害時可能是平靜的也可能是可怕的,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作為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的成年人,家長都應該很好地傾聽并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其次,做到共情,先別追問過多細節。不要一味地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學計較,因為這有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遭受欺凌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讓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對孩子表達共情是很有幫助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向孩子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他們所描述的事情并不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態”,你對于他們一直以來所遭受的殘酷對待感到非常痛心。再次,接納,告訴孩子父母絕不拋棄你。孩子在遭受欺凌后很容易出現極端的情緒,比如對于人際關系異常抗拒,不愿意上學等,這個時候家長要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很可能正處于應激狀態,不要對他造成二度傷害。最后,解決,在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后,想辦法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讓孩子看到家長處理這件事的態度和方法,對他來說也是學習應對問題的機會。
從本文中出現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張超凡被同學毆打致死,母親田雪娟在兒子死后才得知他天天挨打,事前卻對孩子的悲慘遭遇一無所知,事后只能悲痛欲絕地面對,如果事前家長能細心一些,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或許能避免這個悲慘的結果。而《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一文的作者,就及時作出了反應,避免了孩子繼續遭受欺凌,向困境中的孩子伸出了援助之手。事后,學校和其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各自發表了聲明,稱將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高度重視,主動工作,發現問題,嚴肅對待,妥善處理此事。
由此可見,家長有所作為或者不作為,留給孩子的是不同的出路。
“在孩子上學前家長也可以早早給孩子打預防針,教導孩子規避校園欺凌風險。”蘭州市安西路小學教師李勇認為,家長不可能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但可以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校園欺凌尤其容易發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負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家長要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遇見問題可找老師處理,如果事態已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那家長就該在孩子被欺負時親自出馬,采取行動,要求學校和老師有所作為,不能聽之任之。可以教孩子用有益人際關系對抗人際孤立和欺凌。容易遭受校園欺凌的還有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系的能力。這對校園欺凌的影響能產生很大的緩沖作用。
“亮劍”:全社會齊抓共管,根治校園欺凌
針對愈演愈烈的校園欺凌現象,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官方這次就校園欺凌出臺的防治“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個舉措,涵蓋了預防、處置和遠期的防治部署。這是繼2016年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針對校園欺凌暴力現象展開為期9個月的專項治理后,國家層面再次針對校園欺凌現象“亮劍”。
這次教育部等九部門防治校園欺凌的政策一發布,立即贏得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其主要內容是,給學校戴上了“緊箍咒”,要求中小學校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將其納入學校安全工作統籌考慮,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尤其禁止學生攜管制刀具入校,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打出“組合拳”,要求有關單位強化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對問題較多的學校周邊設警務室或治安崗亭,及時干預,震懾犯罪;要求對教唆、利用中小學生違法犯罪的行為從重懲處。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登記在案,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要求保護遭受欺凌和暴力學生身心安全,防止“二次傷害”;要求落實家長監護責任,防止媒體過度渲染事件細節。《指導意見》還指出,要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村)、公安、司法、媒體等各方面溝通協作機制,全社會共同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甘肅雷諾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雷聲對教育部出臺的《指導意見》深表贊同,他認為校園欺凌是一個存在于未成年人世界中的社會現象,是同學之間強勢的一方欺負弱小一方的行為,且多發生在中小學。欺凌過程對施暴者、受虐者、圍觀者都會造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就需要全社會聯動起來,共同保護未成年人。他建議從法治等方面綜合治理校園欺凌。如,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健全學校法治教育制度。推進“法律進校園”活動,結合典型案例,開設法律講堂、模擬法庭,讓法律專業人士從專業的角度講解法律知識,通過學習法律知識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提高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養成遵規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從源頭上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發生;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心理品質,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學校要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實現學生上下學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地區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加大視頻圖像集成應用力度,實現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的預測預警、實時監控、軌跡追蹤及動態管控;完善幫教信息共享體系,建立民警、團干部、社工、專家、志愿者多位一體幫扶溝通協作機制,暢通信息共享渠道;完善家庭教育制度。學生家長要積極與學校溝通情況,自覺發揮榜樣作用,要注重家風建設,加強對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湖南省瀏陽市瀏陽河中學教師周芳元提出可在法治和德育的基礎上,給予學校一定的懲戒權。他說:“加強學生榮辱觀教育,賦予學校適當懲罰權,學校的道德法庭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欺凌者予以適度懲戒,讓學生心存敬畏之心,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以團結友愛為榮、以校園欺凌為恥的深刻內涵,有效遏制校園欺凌現象的產生。”而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學院教授劉運喜則認為,防治校園欺凌現象,應當先防后治,重防輔治。學校要持之以恒多開展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等,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學會相處,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為善;學校要堅持依法治校,加強校園保衛力量,建立護校隊,開展校園治安巡邏。同時,購置安裝一定數量的電子監控設備,確保整個校園監控無死角,全覆蓋,實現監控全天候,重點是課間休息、自習課、放學后等時間段的學生行為,確保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通報,還要從文化上引導學生。校園暴力事件是社會暴力文化的折射和反映。防治校園欺凌,學校應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學生多推薦有營養、有價值的好書及影視作品,不接觸渲染暴力恐怖文化的書刊、音像制品、網絡讀物,教育學生明事理、懂是非,潔身自愛,不欺凌別人,也不被別人欺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防治校園欺凌方面,或許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下其他國家的一些好的做法。英國反欺凌法規非常細致,如《1988年惡意通信法》認定發送攻擊性電子通信可能構成犯罪,《1997年騷擾法》認定騷擾或威脅很有可能構成犯罪。學校有詳細的反欺凌細則,并多與反欺凌慈善機構合作,為孩子提供同齡人幫助。針對網絡欺凌,學校則與警局密切配合,讓學生意識到網絡欺凌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某些行為可能違法。在解決欺凌問題上,英國學校有多種方法,包括從警告、面見欺凌者家長、學校內部隔離、固定學期隔離到永久性開除等等。英國民間還有一系列慈善組織為反欺凌提供支持。
在研究了多國青少年法律的基礎上,雷聲說:“我國關于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日漸健全,很多細則如能像英國那樣更細致更具可操作性就更好了。此外,學校和民間團體應多成立一些援助受害學生的組織,讓學生在受到傷害時能及時得到專業、貼心的幫助。”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