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105—01
傳統的應試教育通過習題的狂轟濫炸使學生機械地記憶、機械地練習,讓小學生對學習失去了動力和興趣,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改變應試教育的弊端,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小學生正處于獵奇心強、喜新厭舊且容易發生分化的人生成長的懵懂期,如果數學教師始終采取千篇一律且單調刻板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越來越低,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選擇豐富多彩的影像、勵志的科學家故事,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榜樣,不斷引領學生進入新穎的故事情境中思索、質疑,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會得到極大的激發。如果再加上睿智的數學教師時不時數學之美的滲透和幽默故事的點綴,這些都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動機。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且自制力不足,導致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形象的兒童語言、富有美感的肢體動作,再輔以生動的教具演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持久興趣。教學中,教師還需面帶微笑,利用形象的比喻及有趣的日常生活事例來講解枯燥的小學數學知識,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慢慢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指導學生形成合理的學習方法
1.閱讀學習法。在閱讀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圈點質疑關鍵字詞,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及整個問題的意思,要啟發學生思考,并讓學生驗證學習成果,歸納學習方法,為“不待老師教,自能讀書”打下基礎。閱讀教學不僅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語言,鍛煉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靈活性,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實踐證明,閱讀學習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操作學習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擺、拼、畫、比、剪等實踐操作活動,指導學生逐步從動作感知上升到理性認識,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比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測量線段的長度、畫出線段和直角,訓練學生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畫出指定角,訓練學生制作簡單的統計圖表等,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有效學習法。有效教學強調學生必須自主學習,教師適當給予智慧型指導和幫助,慢慢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實踐證明,在合作的情境和氛圍中教師教得更加輕松,學生學得更加愉快。學生圍繞著特定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會使學生間的能力差異變得越來越小,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教師在設計試卷或課堂小練習的時候可把呆板枯燥的“想一想”、“試一試”等題目名稱改為“我相信你很棒”,選擇題可改為“我相信你能選擇”, 應用題可改為“我相信你會設計”等具有親和力的表述,以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充滿自信地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些教師精心設計的充滿親和力和人文關懷的導語鼓勵下解決問題,一定會越來越輕松,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有成效。
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對自己嚴一點、狠一點,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課堂上教師能尊重和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注意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巧妙的教學方法、新穎別致的板書不斷為學生營造輕松、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品質;運用對比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觀察和比較中發現異同,以利于學生養成規范地書寫及準確地計算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教師想方設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樹目標、找差距,并及時予以肯定性評價,以一顆真誠的愛心感染學生,以實際行動培育學生,在師生情感的共鳴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