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堯 姜祥智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01
精神障礙主要是由于大腦功能紊亂引起的認知、行為、意識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障礙,多表現為妄想、幻覺、錯覺、行為怪異等政治(癥狀)。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深,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數量逐年增長,這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因此,文章(研究)主要針對奧氮平治療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20~69歲,平均為(46.5±2.6)歲(這個年齡段是老年期???)。對照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為21~68歲,平均為(47.5±2.3)歲。本次研究入選標準:①均符合我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衰竭、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使用奧氮平(生產單位: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2688)治療,具體方案為:初始計量為2.5mg/d,根據患者的病情逐漸在增加劑量直到癥狀有所緩解后,保持劑量在2.5~15.0mg/d,觀察組平均藥量為(8.5±4.5)mg/d。對照組使用利培酮(生產單位: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160)治療,具體方案為:初始計量為0.5mg/d,根據患者的病情逐漸在增加0.5~5.0mg/d,對照組平均藥量為(3.5±1.5)mg/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個月,若治療期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需要給予對癥處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本次研究臨床療效參照相關文獻[1]制定:顯效:PAN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降低≥75%;有效:PAN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降低≥50%但<75%;無效:PAN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降低<50%。(正確分級方法:治愈:>75%,顯效:50%—75%,有效25%-50%,無效<25%,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0%和88.0%,觀察組雖略高于對照組,但兩組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老年期精神障礙常見表現為偏執、幻覺、情緒波動大、無意識的行為、攻擊他人等,目前臨床中多采用藥物治療。利培酮是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對于陽性及陰性癥狀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感癥狀,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癥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該藥物也容易引發多種不良反應,例如椎體外系不良反應、失眠、口干等。奧氮平是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其化學結構歸類于噻吩苯二氮類,對多巴胺、5-羥色胺以及腎上腺素具有較高的親和力,能夠通過選擇性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通路結合,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礙癥狀,同時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助于降低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相關研究指出,奧氮平在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尤其是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但是可能導致患者的體重下降、血脂升高等并發癥的出現[2]。本次研究觀察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0%和88.0%,兩組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奧氮平和利培酮在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利培酮的安全性要低于奧氮平。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奧氮平的起效時間要早于利培酮,能夠快速達到預期劑量,從而更早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3]。對于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來說,奧氮平的臨床療效更高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但是其也可能引發體重下降、血脂升高等并發癥狀,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要重視患者不良反應的觀察,從而提升患者對臨床用藥的耐受度。
綜上所述,奧氮平在老年期精神障礙中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畢崇波,夏文娟,紀軍軍等.奧氮平和利培酮治療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3(10):2435-2436.
[2]張仕欣.奧氮平與利培酮治療伴激越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樣精神障礙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1):186-187.
[3]Arends,I.,vanderKlink,J.J.L.,et al.Predictors of recurrent sickness absence among workers having returned to work after sickness absence due to common mental disorder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2014,40(2):1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