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蘭
【關鍵詞】 農村;美術教學;資源;民間藝術;校本
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069—01
新課改進行到今天,仍有一些農村初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注重學生文化課成績,且不按課時開美術課,美術課教師缺乏專業基礎,學生除了照著課本臨摹,就是自己隨便畫一畫。課堂上沒有示范,沒有互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興趣培養都受到了嚴重的約束。我們全力倡導素質教育,因此,越是農村的孩子,就越要通過美術教育讓他們學會發現美、識別美、體驗美,學會用美好的心態面對人生,學會用美好的行為創造人生。那么,作為農村初中美術教師,該如何利用農村獨特的優勢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術教育呢?
一、利用民間藝術,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熟悉農村的人都知道,那些田野里的稻草人、炕頭上的繡花枕頭、中秋節的大鍋盔、窗戶上的剪紙畫、有趣的彩繪鵝卵石、生動的小面人、罕見的九曲黃河燈、歡騰的舞獅表演、新媳婦的紅蓋頭和繡花鞋,每一樣都是美術教育的有用資源。生活是最有效的學習。淳樸的民間藝術帶給我們獨特的藝術氛圍,這是非常豐富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足夠用心,還怕上不好美術課嗎?比如,我們在上《色彩的對比》一課時,教材中列舉出了荷花色彩漸變的圖片。我們完全可以要求學生到農戶家的果園里仔細地觀察桃花花瓣,甚至采回桃花花瓣,在上課時和教材內容作比較。
二、利用獨特風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智慧的美術課不在于孩子會不會畫畫或有其他特長,而在于孩子在學習中是否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對真善美的熱切渴望。學生的天性就是喜歡從自己做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的愉悅、學習的樂趣。我們就是要讓孩子們在對農村美景的欣賞、體驗中擁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和對真善美的熱切渴望。有些美術教師常犯的錯誤就是身在美中不知美。我們應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來到天地間,用農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開闊他們眼界,豐富他們的生活,讓孩子們用愉快的心情去欣賞農村美景,從而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景物入手展開美術體驗。孩子們喜歡哪處美景我們就到哪處欣賞。孩子們對哪處景色有興趣,我們就到哪處景色中進行認真、仔細地觀察。這樣,孩子們畫出來的畫就會具體、生動、有個性、有生命力。讓學生把生活中的風景帶進美術課,就是美術教學的重大收獲,這樣的收獲里飽含孩子們品嘗生活的愉快和樂趣。
三、裝扮田園情趣,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
農村老師的美術課不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農村學生的美術課堂也不應僅限于學校。“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們何不把美術課搬進農民家中,和學生一起裝扮田園情趣呢?春風吹拂著鳶尾,夏陽普照著紫蘇,秋天盛開的菊花,冬日惹人的一品紅,我們何不按不同四季的更替,將他們擺放在廚房周圍呢?我們何不選用一些木質、藤藝的家具,用簡單的造型和圓滑的曲線營造出質樸的田園氣息呢?我們何不在居室墻角擺放一個鐵藝屏風并以綠樹、海棠、月季掩映,讓廚房多一分花園般的景致呢?
還有,媽媽繡的十字繡,奶奶珍藏的繡花鞋,濕地里搖曳的蘆葦花,孩子的豆畫、玉米葉子畫、毛線畫、牙刷印畫,還有谷穗、苞谷棒子、吊葫蘆、陶罐和手工燈籠等等,散發天然的親和力和農村氣息,體現珍貴的美術教學價值,這些都是農村孩子最熟悉、最喜愛、最感興趣的教學素材。只要教師指導學生把這些材料用于家居裝扮中,讓活動充滿探索與快樂,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開發鄉土美術校本課程,形成特有的美術課程形式
根據本校的特點,結合農村的實際,學校可嘗試開發鄉土美術校本課程,讓美術教師深入到農村采風,對民間美術進行搜集和挖掘,把適合教學的內容作為校本教材引進課堂。讓農村孩子在熟悉的生活中通過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他們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之情,這是農村美術教育的另一途徑。
農村教師特別需要通過編寫鄉土美術校本教材讓獨具特色的鄉土藝術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校的美術課堂,使學生從熟知的鄉土文化中感受家鄉的美。運用鄉土美術校本教材可以以自然環境為創作引導,開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術創作,鼓勵學生們就地取材,培養學生有效開發、利用家鄉自然資源的意識和習慣,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作品。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