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

【中圖分類號】R54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01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也是一種典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多見于青壯年人群,臨床表現為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治療不及時或不合理,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1-2]。為探討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療效,特選取104例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104例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52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30例,年齡16-56歲,平均年齡(32.4±4.2)歲,病程1-27d,平均病程(18.2±2.3)d;觀察組患者男23例,女29例,年齡15-56歲,平均年齡(32.3±4.3)歲,病程1-27d,平均病程(18.3±2.4)d。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基本資料、年齡基本資料、病程基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維生素C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大劑量的使用維生素C,劑量控制在100-300mg/(kg·d),連續治療3周,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并記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潑尼松進行治療,甲基潑尼松龍用量為40mg/次,2次/d,靜脈滴注,連續治療一個星期,然后使用0.5-1.0mg/(kg·d)的潑尼松進行治療,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并記錄。
1.3 指標觀察: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情況、治療有效率、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1.4 統計分析:將數據全部錄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2.0軟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x±s)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數據計量資料,用χ2檢驗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數據計數資料,P值<0.05,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數據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情況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36.54±15.45)d相比于對照組的(69.98±36.12)d,觀察組明顯要更低,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6.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6%,死亡率13.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54%,并發癥發生率11.5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69%,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的發病人群為中青年人群,其產生的原因多為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3]。
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越早治療越好,患者的存活率越高,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應多注意休息,對氧自由基進行清除處理,改善體內心肌代謝,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早期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能夠很好的抑制免疫反應,降低細胞毒性和免疫反應,能夠有效保護心肌。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36.54±15.45)d相比于對照組的(69.98±36.12)d,觀察組明顯要更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6.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6%,死亡率13.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54%,并發癥發生率11.5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69%,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越早診斷出來越好。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斷分析,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早診斷早治療,療效越好,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董豪堅,歐艷秋,周穎玲,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臨床分析及預后隨訪[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4,20(6):724-728.
[2] 馬延峰,夏勇,李婷,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癥病毒性心肌炎診治分析:附病例報道[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1):1300-1303.
[3] 劉彥賓,金衛東,秦潔潔,等.主動脈球囊反搏及連續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在重癥急性病毒心肌炎中的應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4,21(6):5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