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利
摘要:近幾年,國家逐步加快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步伐,為實現社會各類信息,(包括經濟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及社會信用信息的公開與共享),我國從全社會層面研究政策制度,加快各領域的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建設。尤其是在金融信用信息領域,2016年6月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人民銀行雙牽頭的聯合會議確定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人民銀行配合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繼續發布了《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征信機構監管指引》等相關制度文件。本文將對我國當前銀行業征信體系建設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征信體系;問題;對策
一、商業銀行征信系統建設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銀行的征信體系從無到有,已經有了長遠發展。圍繞人民銀行積極推進征信市場建設的指導思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都完成了各自征信系統的開發、建設,并且目前均已經與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實現聯網使用。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筆者將對目前商業銀行征信體系建設現狀加以分析。
(一)發展時間短,政策成形較晚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社會經濟的影響,企業逃廢債的情況增加,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制約了金融系統的服務功能的發揮。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銀行于2006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按照一定規則合法采集企業和個人的金融信貸信息。信息安全共享幫助商業銀行加強了信貸風險管理,有效防范了信貸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國務院在2013 年3月15日發布了《征信業管理條例》,這也標示著我國征信業進入法制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新的政策制度的出臺,有助于引導征信業健康發展。但是在條例的落實及執行上,還需要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及金融機構各級征信人員不斷探索。
(二)信用評級不完善
就目前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在征信體系建設中各大商業還存在企業客戶信用評級各自制定及標準不一等問題。首要問題便是信用評級缺乏一致及統一性。目前,銀行進行放貸前對該企業的信用評級是按照銀行自行開發的評級系統進行評級,系統的模型按照以往企業在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及銀行自身對市場、行業等各項指標的判斷。因此,對客戶的評級各家評級機構及商業銀行也會出現一定差異。另外,由于涉農中小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他們對于固定資產和生產設施的配備也不很完善,所以往往在銀行中的信用等級很低導致貸款困難的問題出現,致使許多涉農中小企業只能依賴擔保貸款,導致涉農中小企業在市場融資中一直處于弱勢。因此,為促進信貸企業的實際需求,主管部門及監管部門應對信用評級的各項標準及導向進行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二、征信數據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各股份制銀行按照人民銀行的數據標準都已經建立了的各自的企業征信和個人征信系統。征信系統做為后臺管理分析類系統,原則上并不能對客戶信息數據進行修改,系統數據質量的好壞完全依靠核心系統,即前端的業務交易系統。但目前各大商業銀行面對如此海量客戶數據及眾多交易系統,存在很多客觀原因,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數據的采集、傳輸、加工等多個環節的糾錯數據的處理。因此,各銀行等金融機構都需要較大工作量保證數據真實。亦應在制度上制定相應完備的業務流程進行采集前端的核心系統的數據,保證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才是征信系統數據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三、促進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有效對策
(一)對企業信用評級進行改良
一般在國際上金融機構對于企業信用評級均是通過三個方面衡量的,第一是企業職工人員的數量,第二個使企業實際的固定以及流動的資產,第三個就是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營業額,而我國金融機構對于企業的信用評判基本上是用企業職工人數與一定時期的營業額為根據來進行評判的,而這兩個因素對于我國涉農中小企業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涉農中小企業生產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又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由于季節與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產的變化方面,所以涉農企業有淡季和旺季之分而沒有固定的營業額,所以在企業信用評級上涉農企業特別是涉農中小企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為了涉農中小企業長期發展和融資問題的解決,應該因地制宜改良對涉農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比如在一定時期的營業額上應該給涉農中小企業一定的緩沖空間,可以針對涉農企業將一定期間營業額改成一定期間的生產值與固定時期的營業額,這樣金融機構就可以從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上對涉農中小企業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另一方面因為農業的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所以在對涉農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時應相應添加災害保險賠償、農業發展補助等相關選項,在受到大范圍性自然災害的時候農業生產一定不景氣,而這個時候又要保證涉農企業的后續穩定發展,所以采取以上措施,這樣避免因為暫時的自然災害影響涉農企業的信用評級從而阻礙了涉農企業的未來發展。
(二)提高征信系統數據質量,保證數據信息安全
數據信息、信息處理技術、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都是征信機構重要的商業資產。商業銀行應制定相應數據安全標準和信息安全管理辦法,保證數據在核心交易系統與外圍系統的數據采集及傳輸中保證數據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導致數據信息不準確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包括信息提供者報送的信息不準確,也有征信機構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中發生錯誤,還有信息主體自身信息變化帶來的數據錯誤。因此,對商業銀行來說,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保障對外提供信息的最新狀態及準確性。商業銀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包括與信息提供者建立約束機制,嚴格檢查原始系統的數據質量。通過技術手段增加核驗程序,建立審核制度及加快信用信息的更新頻率等,提高征信數據的準確性,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
(三)加強征信人員隊伍建設和培訓
征信業在我國是一個發展歷史較短的行業。因此,各級征信業人員隊伍的建設有待于逐步完善。首先,征信業是從信貸征信起步的,征信從業人員既需要有高度的保密意識,保守國家秘密及信息主體的秘密;又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規及信貸業務等基礎知識。因此,加強各級機構征信人員的培訓是當前征信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四)加強金融信用信息共享,促進征信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和個人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往來激增。人民銀行對各類征信機構的客戶范圍也將逐步擴大,從基礎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到保險公司。央行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采集各類客戶多個維度的金融業務數據,建立統一的金融業征信平臺,實現征信大數據的有效共享。征信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信貸征信工作的服務效能,發揮信貸征信的警示和激勵功能。同時有助于在統一征信平臺集中提示當前征信系統對信息主體的行業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風險水平,以及履約過程中重要信息變動(如五級分類)等。進而提高征信系統的公信力,促進征信業務的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征信體系構建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征信機構的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銀行業應當積極分析影響征信業發展的因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通過加強央行統籌管理、銀行制度建設、提高征信數據質量、加強征信隊伍人才建設等措施,為銀行業征信業務健康、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伍喆,于淑堂.我國中小企業征信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4,30:79-80.
[2]馬文霄.我國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實踐與改進建議[J].征信,2015,01:43-48.
[3]劉松濤,王俊帆,曾云陽.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中國市場,2015,25:105+112.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