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菊
【中圖分類號】R65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1痔的定義和發病機制
痔是指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根據痔所在部位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臟腑本虛,兼因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長期便秘,或瀉泄日久,或臨廁久蹲,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致臟腑功能失調、風濕燥熱、下迫大腸、瘀阻魄門、淤血濁氣、結滯不散,筋脈懈縱而成痔。日久氣虛、中氣下陷、不能攝納則痔核脫出。《醫宗金鑒》云:“痔瘡形名亦多般,不外風、濕、燥、熱、邪。”指出臟腑虛弱是痔病發生的基本因素,感受風濕燥熱邪氣是痔病發生的重要原因。[2]
2辯證分型
風傷腸絡型: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血色鮮紅,大便秘結或有肛門瘙癢。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濕熱下注型: 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納,肛門灼熱,重墜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氣滯血瘀型:肛門腫物脫出,甚或嵌頓,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則內有血栓形成,肛緣水腫,觸痛明顯。舌質紅,苔白,脈弦細澀。
脾虛氣陷型: 肛門松弛,內痔脫出不能回納,需用手法復位。便血色鮮或淡,伴頭暈,氣短,面色少華,神疲乏力,納少,便溏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3手術方法
手術治療適用于Ⅲ期內痔、保守治療無效的Ⅱ期內痔、結締組織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混合痔。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以最大程度清除病灶,最小程度損傷肛管皮膚為原則。
痔結扎:該法適用于Ⅱ、Ⅲ期內痔。
痔套扎:該法適用于Ⅱ、Ⅲ期內痔、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痔吻合器環形切除術:也稱痔脫垂經吻合器直腸下端黏膜環切術,簡稱PPH。該法由于手術既切除了直腸粘膜脫垂帶,又阻斷了直腸末端動靜脈的終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瘡發生的根源,對環形內痔、以內痔為主的環狀混合痔、嚴重痔脫垂、脫肛等都有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
外剝內扎術:該法是治療混合痔的經典術式,此方法能有效地保全括約肌的收縮功能,防止復發,減少術后大出血,無肛門狹窄等后遺癥。
4術后并發癥
痔瘡手術后患者常常會出現肛門疼痛、肛門出血、肛門墜脹、肛門水腫、肛門狹窄、便秘、尿儲留、感染等癥狀,以上癥狀均給患者帶來諸多痛苦,如何減輕、緩解、及早消除以上癥狀,護士應針對患者的癥狀,采取具體方法。
4.1 肛門疼痛:術后脈絡損傷,局部經絡阻滯,氣血凝滯不暢,不通則痛[3]。輕者可以忍受不需特殊處理。嚴重者可影響休息,也可誘發尿潴留、便秘、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危及生命的癥狀。妥善處理術后疼痛可增加病人舒適度,有利疾病恢復。
4.1.1 觀察患者疼痛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錄具體分值。
4.1.2 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指導患者采用放松療法,如緩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舒緩音樂。
4.1.3 避免肛周擠壓、牽拉。便后清潔肛周,使用柔軟紙巾蘸干,防止皮膚破損,保持清潔干燥。
4.1.4 遵醫囑物理治療,中頻理療取內關、合谷、承山、長強等穴。
4.1.5 給予按摩或針灸,取足三里,承山等穴位可起到止痛作用。
4.1.6 耳穴壓豆:患者取坐位,取耳穴(單耳):交感、神門、大腸、直腸下段、肛門等。在所取穴位貼壓王不留行籽,用拇指、食指指腹對捏,由輕及重,直到患者兩耳出現發紅、發熱、酸脹甚至疼痛的感覺, 2~5分鐘/次,2~3次/日,留置3~5天換對側。
4.1.7 中藥熏洗、坐浴:便后用強力安肛(主要成分黃柏、白芷、五倍子、冰片、血竭)熏洗后坐浴3分鐘,每次40~100毫升,用熱水稀釋3~5倍。
4.1.8 換藥時動作要輕柔,可用龍珠軟膏(主要成分麝香、冰片、牛黃、珍珠)覆蓋,保護創傷面,減輕疼痛。
4.2 術后出血:痔瘡術后出血,也有虛實之分。中醫有“虛則正氣虛,實則邪氣實”之說。實證多由于濕熱或熱毒之邪郁結下焦腸中,熱邪過盛,迫血妄行則出血、便血。證見血量較多,色紅或深紅,脈數,舌紅,苔黃,另有口渴、口臭等癥狀。虛癥多由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所致。證見血色較淡,脈細弱,舌淡或邊有齒印,苔白,另有氣短、乏力、心悸、面色不會等癥狀。
4.2.1 出血一般發生在術后24h內,囑患者24小時內不宜過早下床活動,臥床休息,改變體位動作宜慢,以免引起疼痛和出血。留在肛門外線端及油沙不可用力牽拉,以免引起出血。
4.2.2 觀察出血的色、質量及伴隨癥狀。若出現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血壓下降、頭暈、心慌等及時匯報醫師,協助處理。創面 滲血可用凡士林紗布填塞壓迫或用桃花散或云南白藥外敷止血。
4.2.3 囑病人大便時不能強弩或時間過長,便后應用強力安肛稀釋后熏洗,洗畢可外用龍珠軟膏適量,避免術后感染,促進傷口愈合。
4.2.4 術后出血患者應禁食,控制大便,防止再出血。可內服裸花紫珠膠囊,或內服中藥湯劑止血(宜溫服或涼服)。止血后以補氣養血中藥調治。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可服用獨參湯。
4.3 便秘:由于術后傷口疼痛,有的患者恐懼大便而不敢多食,或因出血后津液虧虛致腸液干枯,或老年患者腎氣不足,氣陰兩虛等均可引起便秘[4]。
4.3.1 調整飲食結構,葷素搭配,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以利排便。晨起飲溫水不少于500毫升,無糖尿病患者可飲蜂蜜水,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
4.3.2 指導患者腹部按摩,一般選晚上入睡前或晨起時,順時針沿結腸方向按摩,每次10分鐘。
4.3.3 穴位按壓:取天樞、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溝、曲池、合谷等穴。按 5~10分鐘,使之有明顯酸脹感,可促使大腸蠕動,有助于排便。
4.3.4 針刺療法: 取穴支溝,氣海,承山,合谷,曲池等穴。
4.3.5 艾灸:坐浴后,創面用艾條溫和灸 15分鐘,灸后用消毒紗布覆蓋創面,每日早晚各一次,直至愈合。或艾灸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
4.3.6 臍療:取行氣通便貼一貼貼于神闕穴,重者6~12小時更換,輕者12~24小時更換,便通即停。
4.3.7 耳穴貼壓:取直腸、大腸、脾、胃、內分泌、皮質下、三焦等穴。
4.3.8 使用潤腸通便藥,如開塞露肛塞,痔康片(金銀花、大黃、黃芪、槐花、地榆)內服。
4.4 尿潴留: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痔瘡患者罹病日久,下焦濕墊壅滯膀胱,使膀胱氣化不利而致。術后尿潴留多因麻醉抑制排尿反射,病人精神緊張、恐懼,傷口疼痛而抑制副交感神經致膀胱逼尿肌松馳無力,尿道括約肌張力增高,或是由于術后體位限制及不習慣在床上排便等因素而引起。
4.4.1 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心理壓力,給予舒適體位。
4.4.2 誘導療法: 排尿時聽流水聲或在小腹部熱敷或坐浴以緩解膀胱括約肌痙攣,用溫水沖洗會陰。
4.4.3 術后 8 ~10h 排尿困難者,應首先檢查肛門敷料填塞是否過緊,如過緊可取出敷料,減輕張力,有利排尿,但要密切觀察肛門口有無滲血,防止局部出血。
4.4.4 針刺法[5]: 患者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選用合適的毫針,針關元、中極穴,針尖呈45角向下斜刺,得氣后捻轉提插,針感向下傳導至會陰部。再針雙側陰陵泉、三陰交,得氣后大幅度捻轉。留針30分鐘,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4.4.5 穴位按摩: 取中極、氣海、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等穴。
4.4.6 耳穴貼壓:取腦、腎、膀胱、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
4.4.7 艾灸:取關元、氣海、中極等穴。
4.4.8 藥熨:取氣海、關元、陰陵泉等穴。
4.4.9 可給予車前子泡茶飲。
4.5 肛緣水腫:術后肛緣水腫主要是由于局部組織受到損傷,微循環和淋巴回流障礙引起的[6]。
4.5.1 術后48小時吃半流質或流質,盡量避免大便,以免引起肛緣腫脹。
4.5.2 觀察水腫程度,周圍皮膚完整性,有無破潰、出血等。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避免久站、久坐。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勿久蹲及努掙。
4.5.3 以芒硝30克煎水熏洗,每日1~2次,或用五倍子湯或苦參湯加減熏洗坐浴。坐浴時間不宜過長,再外敷消痔膏或黃芩油砂以促進水腫消退。
4.5.4 以50%硫酸鎂或10%高滲鹽水紗布濕敷,每日1次。
4.5.5 內服清熱散結膠囊(主要成分千里光)以清熱解毒,散結止痛。
4.5.6 艾條薰灸法:患者薰洗后取側臥位,暴露肛門,距創面4~6cm處烘薰, 1 天2次,每次10~15分鐘。
4.5.7 微波治療儀治療[7]:微波能降低局部組織和結締組織的張力,緩解肌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還具有穿透力,可以使輻射的局部內外一起受熱。照射傷口30分鐘,1天2次。
5術后出院指導
5.1 勞逸結合:正常的勞動和休息有助于氣血疏通,增強體力,不會致病,只有在過勞、過逸的情況下,才能成為致病因素。若久站、久坐、久蹲或過度安逸缺乏活動,可使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功能失調,大便干燥,而使痔疾加重。因此,囑患者出院后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并安排適當的運動和休息,按時起居,勞逸結合,使氣血調和,運行正常,利于早日康復。
5.2 飲食:風傷腸洛證:宜清熱涼血食品,如綠豆、苦瓜、芹菜、馬蹄等;濕熱下注證:宜清熱利濕食品,如菜花、赤小豆、綠豆、薏苡仁、小米等;氣滯血瘀證:宜理氣活血食品,如山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脾虛氣陷證:宜益氣養血食品,如茯苓、山楂、薏苡仁、雞肉等。
5.3 情志:可以用說理開導法,解惑釋疑法,五行相勝法。指導患者解除焦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5.4 排泄護理 :養成每日排便的良好習慣,忌久蹲、久坐、努責。天氣寒冷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引起腹瀉,腹瀉不利于疾病的恢復。便秘者平時多飲水,每日晨起飲用 1 杯淡鹽水,以潤腸通便。每日晨起或睡前做腹部順時針按柔10 分鐘,以促進腸蠕動,促使排便。
5.5 肛周清潔:每日便后用清水清洗肛周,再用中藥熏洗坐浴,注意水溫防燙傷,坐浴后用中藥藥膏涂抹傷口促進傷口愈合。擦肛周用柔軟紙,動作輕柔,穿柔軟內褲,勤換洗。
5.6 提肛運動:出院后2~3個月堅持做提肛運動,防止肛門狹窄。具體方法是:吸氣時向上提收肛門,屏氣不動,再呼氣,緩慢放下肛門,全身放松,3~5秒后再重復以上動作。做15~20次,每天2~3次。
6討論
有效的術后護理及出院指導有利于預防和治療 術后并發癥,促使創面的恢復及傷口的愈合,對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的意義。中醫護理運用中藥熏洗坐浴,中藥外敷、中藥肛塞,中藥內服等,加上傳統的中醫操作,如耳穴壓豆,穴位按摩,臍療,針灸,艾灸等對防治術后并發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53.
[2]王奎平,鄔麗珠.痔病的病因病機和治法淺識[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9,23(5):25.
[3]王琦,房秀梅,張紅.中醫護理干預對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控制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0):737~747.
[4]戴桂娥.痔瘡手術后便秘的相關因素及中醫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9:69.
[5]羅忠文.針灸治療痔瘺術后尿潴留67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1,22(1):35.
[6]張東銘.痔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4~255.
[7]韓敬蓬,管芝玲.PPH吻合器治療痔瘡的護理[J].吉林醫學,2005,26(7):575.
[8]董霞.痔瘡的護理,河南中醫藥學刊[J].2001,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