訚盼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指用髖關節假體取代人體全髖關節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患者的髖關節疼痛能夠得到緩解,關節穩定性及關節活動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1]。雖然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是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置換關節脫位即其術后并發癥之一。關節脫位不僅會導致患肢短縮畸形、髖活動受限,而且還會提高致殘率和死亡率,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預防置換關節脫位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置換關節脫位的預防護理對策做了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了98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65.21±4.48)歲。對照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65.30±4.51)歲。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防性護理對策:第一,心理護理。在術前,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法及長期療效,說明術后并發癥及其負面影響,讓患者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及預防意識。第二,術前準備。護理人員遵醫囑給患者做全身檢查,叮囑患者術前戒煙酒,多補充營養,增強身體素質及免疫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第三,術前肌肉訓練。髖部肌肉萎縮是髖關節脫位的原因之一,因此,術前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做肌肉訓練,包括股四頭肌訓練、臀大肌、臀中肌訓練等。通過肌肉訓練,使髖部肌力增強,維持術后髖關節外展,預防髖關節脫位。第四,術后體位護理。不良的體位是導致術后髖關節脫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將患者從手術室運送到病房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正確搬運,拖住患側髖部及下肢,保持髖部穩定性。將患者平放到床上之后,在患肢膝關節下面以及踝關節處各放置一個軟枕,并給患者穿上防旋鞋,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患肢內收內旋。第五,鎮痛護理。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睡眠、食欲、心理狀態,而且還會導致肌肉攣縮,進而使髖關節脫位。所以,護理人員應做好術后鎮痛護理,包括使用自控鎮痛泵、遵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局部冷敷、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等。第六,出院指導。出院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家中做臥位功能訓練、站立位功能訓練以及坐位功能訓練,通過功能訓練來增強髖部肌力,預防髖關節脫位。同時,叮囑患者在術后6個月內不盤腿、不交叉雙腿、不使用蹲便器;如果發現異常則及時就診復查。
1.3 觀察指標
術后6個月,采用Harris評分法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置換關節脫位情況
觀察組沒有一例發生置換關節脫位,而對照組有6例(12.24%)患者發生置換關節脫位。觀察組患者的置換關節脫位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對比具有顯著差異(χ2=4.4384,P<0.05)。
2.2 髖關節Harris評分
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髖關節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對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導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置換關節脫位的原因較多,包括患者過于肥胖、體質較差、假體放置不當、異物存留、體位不當等[2]。置換關節脫位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只有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置換關節脫位的發生,才能保證手術效果,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本次研究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置換關節脫位的護理做了探討,對比了常規護理與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患者其術后髖關節Harris 評分明顯更高,置換關節脫位發生率明顯更低。預防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干預、術前準備、術前肌肉訓練、術后體位護理、鎮痛護理等多項護理措施,這些護理措施以預防置換關節脫位為首要目標,從不同的層面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髖部肌力,預防髖部肌肉萎縮,保持髖部穩定,最終減少或避免置換關節脫位事件的發生。
綜上,預防性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預防置換關節脫位的發生,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蔣薇薇,邢淑珍,胡曉波 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患者的預防護理研究[J]. 繼續醫學教育,2016,17(02):124-125.
[2]林紅,錢富敏.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的預防護理對策探討[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6(87):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