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中圖分類號】R1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腦血管類病癥在臨床一直存在著極高病發率,且病發群體主要為中老年人群。其中腦梗死占據著各類腦血管類病癥絕大比例。在醫療技術持續提升的情況下,臨床對于腦梗死療效雖然得到提升,其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但結合實際可以發現,多數腦梗死患者預后均伴隨后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對預后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本次我院從護理的角度出發,旨在對該類患者肢體功能進行改善,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12月時間段內所接診的腦梗死患者中按照隨機性原則選取90例,盲選其中45例作為觀察組,治療中給予康復護理,另外45例患者,則實施常規護理。在患者組成上,觀察組存在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分布在47—78歲,中值在(60.58±1.99)。對照組患者則涉及到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分布在45—77歲,中值為(61.25±1.87)。在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組成等層面對比可知,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無較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本次治療中,單純依照常規方式進行護理,即按照醫生要求給予患者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并輔助患者進行翻身,定時對患者所使用床單、被褥等進行更換,并及時對患者口腔、鼻腔內分泌物進行處理,確保呼吸道隨時處于暢通狀態。而觀察組患者在本次治療中,則實施康復護理,細節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心理指導。多數腦梗死病發均較為突然,病發前患者基本無不良反應。待體征基本穩定后,因對病癥不了解或者無法接受肢體出現功能性障礙的事實,導致心理壓力巨大,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且因需要長時間治療,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加。針對這一情況,在護理中,需準確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心理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告知患者病癥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對腦梗死有初步了解。同時,需鼓勵患者家屬、朋友等多與其進行交流,幫助其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2]。
(2)早期康復鍛煉。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各項康復訓練。首先,可指導患者在床上完成翻身、彎腿、伸腿等操作,起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在治療期間,可指導患者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兼能起到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于對肢體功能進行改善。
(3)環境護理。治療中,需為患者提供寬敞、舒適的環境,病房內各類物品擺設均不應妨礙到患者行動。同時,需定時開窗通風,確保病房空氣質量。浴室、廁所等私密場所均需要安置扶手架。在患者沒有接受治療的時間段內可在病房中播放旋律較為輕快的音樂,在改善病房承重壓抑氣氛的同時,可起到環節患者心理壓力的作用,保持患者在治療中能夠維持一種較為輕松愉悅的狀態。
(4)在對存在有語言功能障礙患者護理時,可充分借助圖片、手勢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采用耐心的態度鼓勵患者進行發音等訓練。理解能力、聽力等基本功能訓練需協同進行,當患者存在細微改善時,可給予語言或者肢體上鼓勵,幫助患者建立起康復的信心。
(5)肢體康復護理。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對肢體康復計劃進行完善。在臥床期間,需幫助患者做好體位變化工作,并定時對患肢進行按摩,起到促進肢體血液循環的作用。輔助患者完成屈伸四肢等簡單活動。待患者體征基本穩定后,需輔助患者進行坐、臥、行走等鍛煉。訓練量不宜過大,不能導致患者產生明顯不適感。同時,指導患者對漱口、洗臉等日常生活行為進行鍛煉,幫助患者盡快做到生活自理[3]。
(6)飲食護理。在康復期間,需要保證該類患者營養攝入全面,鼓勵患者多食用蛋白質含量高食物,逐步魚類、蛋類等,并增加水果、蔬菜等維生素含量豐富食物的攝入量,起到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7)健康教育。在進行各項康復訓練過程中,難免會導致患者產生部分不適感。部分年齡偏大,且對腦梗死缺乏認識患者,在訓練中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導致康復訓練工作無法正常進行。為此,在實施各項康復訓練前,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做好對應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對于改善肢體功能的有效性,以及訓練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在患者對治療方案全面了解的情況下開展治療。在提升患者與各項康復訓練工作配合性的同時,可實現對訓練效果的有效保障。
1.3 觀察指標[4]:借助CSS量表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進行評價,涉及語言、聽力等多方面,滿分為30,得分與損傷情況呈正相關。并借助Barthel指數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百分制,生活能力與得分為正相關。通過Fugimeyer運動積分法對肢體功能進行評定,得分與損傷情況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以SPSS19.0對本次研究中所產生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借助(x±s)對計量數據進行表示,行t檢測,若P<0.05則表明數據間存在有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干預前,觀察組CSS評分為(17.57±1.28),對照組為(18.01±1.55),Barthel指數觀察組為(54.25±1.55),對照組為(55.69±1.88),同時肢體功能評分在護理干預前均未表現出較大差異,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康復護理后,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為(54.58±1.87)分,對照組為(44.87±1.77)分,觀察組下肢功能評分為(26.57±1.48)分,對照組為(20.89±1.47)分,兩項指標,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t=12.6845,t=8.6471)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康復護理后,Barthel評分為(66.04±1.78),對照組為(58.69±1.76),(P<0.05,t=11.0254)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觀察組CSS評分為(12.05±1.25),對照組為(16.08±1.74),(P<0.05,t=9.6948)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受腦梗死影響,患者腦組織在缺血、缺氧條件下各方面功能將受到一定程度損傷。結合臨床實際可以發現,腦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率雖然得到有效保障,但致殘率依舊未得到有效改善。康復護理主張從護理的角度出發,在各項護理操作的幫助下,實現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有效改善。從荊滿華等專家[5]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康復護理下,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可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且康復護理工作進行的越早,其改善效果越明顯。結合臨床研究可以發現,康復護理能起到幫助腦梗死患者重建側支循環的作用,間接起到恢復病變區域腦組織細胞功能的作用,通過學習、獲得、再學習,在循環鍛煉中使得腦組織細胞的可塑性發揮到最大[6]。
在本次治療中,我院就將康復護理運用于45例患者治療中,在神經功能損傷情況、運動功能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三方面,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充分證明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方面的有效性。
總之,為實現對腦梗死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有效保障,在對治療方案持續完善的同時,更需要對臨床護理工作加以重視,從護理的角度出發,實現對肢體運功功能的有效改善,達到全面治療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復護理對于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需要建立的時間的基礎上,多數患者因在短期治療中因未觀察到明顯效果,多存在有消極心理,使得與各項訓練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在實際護理中還需要對該方面加以重視。基于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具備極高的推廣性。
參考文獻:
[1] 鄧敏玲.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8):134-135.
[2] 王芳,朱科科.分析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J].健康前沿,2016,25(11):30-31.
[3] 單琴.中醫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