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骨性關節炎(OA)是由于機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相互作用,使關節軟骨細胞、細胞外基質和軟骨下骨合成與降解的正常進行失去平衡的結果。產生膝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主要是關節內軟骨退變及損害導致關節骨質增生、關節腔隙變狹窄,骨與骨之間運動磨損導致疼痛發生。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周圍疼痛、腫脹、膝關節主被動活動范圍受限。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因膝關節疼痛不適導致患者的步行及運動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基礎醫院多采取針灸、推拿、拔罐、中藥熏藥等傳統康復治療,治療時間長,針刺疼痛不適、顯效慢等治療效果差,患者滿意率低,作者在當地衛生院對口支援半年期間對收治的50例骨性關節炎患者均采用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有效率96%,效果確切。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患者均是康復門診治療患者,根據患者癥狀、病史采集、查體、影像學檢查符合美國風濕學會膝關節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7例,女性33例。左膝關節15例,右膝關節25例,雙膝關節炎10例,年齡在47—78歲,平均年齡61.2歲,病程6月-15年,癥狀多以膝關節周圍疼痛、腫脹、走平路疼痛不適稍減輕,上下樓梯疼痛加重,嚴重者關節變形,步行膝關節呈“0”型腿2例。影像學CT結果回示:均有關節腔積液;完善相關檢查排除骨結核、風濕性、痛風性關節炎;
1.2 治療方法:
在消毒嚴格的疼痛治療室進行無菌操作,根據患者主要疼痛的位置采取不同的關節穿刺點,主要采取內外膝眼或髕骨中點平面的髕骨內外側緣作為穿刺點,消毒,從上述穿刺點穿刺進入關節腔內,針頭有明顯落空感,回抽關節腔積液完畢,回抽無血,推注無阻力,注入玻璃酸鈉25mg,術后活動膝關節使藥物充分均勻的分布于關節腔內,每周一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服鎮痛藥物及其他治療,囑患者回家后自行加強膝關節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1.3 療效評定標準[3]:
根據患者疼痛緩解及步行能力提高為評定標準。優:膝關節疼痛消失,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樓梯、下蹲均無疼痛感;良:膝關節疼痛較前明顯減輕,走平路可,上下樓梯、下蹲等活動受限;差:關節疼痛較前稍減輕,不能長距離步行;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好轉。
2.結果:
優26例,良14例,改善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3.討論:
骨性關節炎(OA)是中老年膝關節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由于長期的機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相互作用,使關節軟骨細胞、細胞外基質和軟骨下骨合成與降解的正常進行失去平衡的結果。骨關節炎可由多種因素誘發,包括遺傳、發育、代謝與創傷因素;骨關節炎最后可累及可動關節的全部組織,從而導致關節軟骨的軟化、纖維化、潰瘍、減少,軟骨下骨的硬化與象牙化[1],導致骨贅的形成,所謂的骨質增生;玻璃酸鈉為關節腔滑液的主要成份,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損傷,發揮應有的生理功能。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黏彈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有研究表明將玻璃酸鈉注入關節腔及滑膜腔內,可隔開組織表面,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改善關節之間的活動潤滑程度,減少組織間的炎性滲出物。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防止纖維組織形成,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同時,玻璃酸鈉可與蛋白質合成蛋白多糖,起到良好的潤滑緩沖抗粘鏈作用[2]。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加速玻璃酸鈉的吸收和循環,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加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改善膝關節的關節活動度,減少骨性關節炎的復發率;50例骨性關節炎患者,優26例,良14例,改善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2例無效患者由于關節疼痛時間長,關節間隙極其狹窄,關節退變程度嚴重,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主要針對輕中度骨性關節炎患者,對后期嚴重的關節炎患者治療效果不佳。骨性關節炎采取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效果確切,值得基層推廣。
參考文獻:
[1].南登崑、黃曉琳主編《實用康復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2].凌沛學玻璃酸鈉及其在外科的應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241-243。
[3]孫成良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體會《食品與藥品》2009年增刊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