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喜 魏慶華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肱骨干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肢體長干骨折類型之一,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患臂明顯腫脹、疼痛,且有明顯的壓痛或是叩擊痛,多發生于肱頸下至肱骨髁上約2cm,多半是由于外力直接導致[1]。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交鎖髓內釘和鎖定鋼板手術治療肱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9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經臨床診斷和影響學檢查,均符合《骨與關節損傷》中肱骨干骨折的診斷標準[2],入選患者根據手術方式進行分組,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在24~52歲,平均年齡(35.2±4.2)歲;觀察組48例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在24~55歲,平均年齡(35.8±4.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有資料方面相仿,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加壓鋼板手術治療,患者選取仰臥位,頭部偏向健肢側,用軟枕略微將肩部墊高,均選用全麻,根據骨折位置選用手術切口,選擇手術切口長度,將皮膚切開直至滑膜后,逐步將骨膜剝離,盡最大可能保護游離神經的前提下將骨折處碎片清理,留下大塊骨折碎片。對伴有橈神經損傷患者,需進行神經探查手術,經成功骨折復位后,放置加壓鋼板,應用螺釘將近、遠端骨折固定,并進行松質骨移植。觀察組:應用交鎖髓內釘手術,患者選用辦仰臥位,頭部偏向健肢側,用軟枕將肩部略微墊高,實施全身麻醉,切口選在三角肌前方,經C型臂X線下確定肱骨大結節頂部,在頂部后方約0.5cm處進入髓內釘,在肱骨關節邊緣和肱骨大結節內側進行穿刺,同時應用髓腔擴大器將髓孔明顯擴大,在骨折處成功復位后防止交鎖髓內釘,遠端鎖釘由前往后置入,并將芯釘插入,將螺絲擰緊。術后清洗傷口,逐層縫合。
1.3 指標觀察。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分析。對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用(x±s)來表明計量資料的數據,用χ2檢驗表明計數資料,檢測P值,如果經檢測P值小于0.05,則提示經比較兩組數據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均比對照組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出現感染、愈合延緩、肩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42%,對照組為33.33%,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討論
臨床治療肱骨干骨折的方法較多,對于不影響功能、外觀的輕微肱骨干骨折,選用保守治療,對病情嚴重的肱骨干骨折臨床多選用手術治療,常見方法有加壓鋼板手術治療和交鎖髓內釘治療,通過手術治療促進骨折愈合,盡最大程度降低神經和軟組織的損傷程度[3]。
應用加壓鋼板治療肱骨干骨折,手術耗時較長,術中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臨床應用范圍較廣[4]。另外,通過交鎖髓內釘手術治療,能降低手術對髓內血供的影響,有利于術后骨折部位的愈合,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手術的耐受能力[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均比對照組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出現感染、愈合延緩、肩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42%,對照組為33.33%,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通過交鎖髓內釘治療,能降低血管破壞程度,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康復。
綜上所述,在肱骨干骨折患者中應用交鎖髓內釘治療,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低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賀云,閔捷,張云峰,等.可膨脹交鎖髓內釘與交鎖髓內釘、鋼板治療肱骨中上段骨干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10):928-931.
[2] 蘇杰.交鎖髓內釘內固定于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1):58-59.
[3] 王文權,盧慶弘,余鋒平,等.鎖定鋼板和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臨床對照研究[J].廣西醫學,2014,36(11):1639-1640.
[4] 趙剛,劉昊楠,李寧,等.鎖定加壓鋼板與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的中期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37):2988-2992.
[5] 牛學強,劉福云,郭永成.3種手術方法治療肱骨干骨折療效比較[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8(9):86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