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儼峻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嚴重心臟病變之一,其具有發病較快、進展速度較快、死亡率較高等特點。該病癥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所引發的,心肌在長期缺血、缺氧環境下會出現功能障礙或壞死,因而發生心源性猝死。本文即是研究聯合降脂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如下為具體研究方法和內容: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為期,共選擇患者110例。對比組中男:31例,女:24例,患者年齡中最大者83歲,最小者45歲,中位年齡為(62.47±3.86)歲。研究組中男:33例,女:22例,患者年齡中最大者85歲,最小者41歲,中位年齡為(62.35±3.9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以隨機數字法將110例患者重組為兩組,每組中均包含55例。為其中一組患者選擇常規治療方式,即提供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采用靜脈滴注給藥方式,給藥速度為5μg/min,隨后每隔5min提升5μg/min,直至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異常緩解為止;阿司匹林則采用口服方式,起始劑量為300g/d,服用4d后可將劑量降低為100g/d,該組患者數據記對比組。
另外一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引入降脂溶栓治療,分別采用尿激酶和阿托伐他汀,其中尿激酶采用靜脈滴注治療,將150萬U尿激酶加入到生理鹽水中,每天給藥劑量為200ml;阿托伐他汀采用口服治療,單次服用劑量為20mg,在每晚睡前服用即可[1]。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顯著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治療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心電圖趨于正常,不影響生活。治療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心電圖異常[2]。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n(%)來表示計數數據,并利用χ2對數據進行檢驗;采用代表計量數據,并利用t對數據進行檢驗,以P<0.05代表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效果
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從上表當中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總并發癥率為14.55%,明顯低于對比組47.27%,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胸部疼痛感緩解時間為(1.82±0.47)h,明顯低于對比組(14.47±2.06)h,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0,T=44.4003,P<0.05);研究組患者心電圖ST段下降超過50%的時間為(1.47±0.33)h,明顯低于對比組(9.76±1.15)h,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0,T=51.3872,P<0.05)。
3.討論
當前人們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現代人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加之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重,使得冠心病及相關并發癥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急性心肌梗死是冠
心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由于患者心肌長時間處于缺氧、缺血狀態下,引發心肌功能障礙或壞死,因而容易造成心源性猝死。常規藥物治療雖然可以起到調節血壓和心率的作用,緩解患者的臨床病癥,但未對心肌梗死的發病源頭進行治療,因此整體效果較差[3]。
降脂溶栓治療可以有效地調整人體血管中脂類物質(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含量,并對血栓進行溶解。尿激酶屬于絲氨酸蛋白的溶解劑,可有效對血管內的纖維蛋白進行有效地降解,從而起到抗凝溶栓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則是一種可阻斷肝臟內膽固醇合成的藥物之一,其可以提升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速率,進而發揮其調節血脂的作用,而血脂升高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指標,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可有效降低患者冠心病的惡化程度,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生存狀態[4]。將兩種藥物配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增加溶栓效果,從根本上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內環境。
參考文獻:
[1]游波.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7):2883-2884.
[2]鄧燕玉,黃莉,常翠.早期應用瑞舒伐他汀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8):125-126.
[3]王金成.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6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25):115-117.
[4]顏紅鳳.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0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