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峰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1.檢驗的自動化、標準化,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基礎
信息化的管理:檢驗申請單使用唯一的條形碼管理(有檢驗項目、患者信息、通訊、費用等)。檢驗科接收標本后,進行掃描,根據檢驗的項目將標本分門別類,過濾后再傳送到檢驗分析儀器上,自動進行進樣,檢測后,分析檢驗數據,判斷、報告,然后將標本自動冷藏保存,如果需要復檢,就到電腦的進樣系統點重新檢測,儀器會自動把標本從冰箱里分檢出來,進行重新測定。檢驗后的報告需經有檢驗的,有審核資格的專業檢驗人員審核、保證結果的準確,然后發送至各個臨床科室。檢驗的標準化、自動化是醫院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在科技發展飛速的當今,大數據,云計算機,綠色互聯網加的時代,未來的檢驗科會實現樣品采集、物流運送、樣本檢測、結果報告、廢血處理等全過程的標準化、自動化。
2.做好檢驗前標本的采集、方法、注意事項、醫護人員的培訓
由于檢驗前的質量是檢驗人員無法控制的,除了加大力度要求病區的護士告知、指導患者如何留取標本,特殊標本由臨床大夫或護士采集等。對臨床醫護人員的培訓尤其重要:首先,要注意病人的體檢和病史采集,按照患者的情況和臨床意圖,選擇檢驗項目。其次,分析各項檢測結果的生理波動范圍、動態演變過程以及其他的影響因素。最后,在任何測試中都有一些錯誤和局限性。因此,合理選擇檢測項目,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人力和財力資源。制定標準的標本檢測程序。包括標本的完整性、標本的鑒定方法、標本的排斥等。在標本的采集時間,部位以及止血帶的使用等方面,都會對標本的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些體液的成分在不同的部位、晝夜不同時間段有明顯的區別;采集的體位方面,若從臥位到站位,血液血清中的鈣、鉀、白蛋白、總蛋白、丙氨酸基轉移酶、三酞甘油、總膽固醇等測量值會提高。而在止血帶的用方面,采血必須在止血帶使用的一分鐘內進行,而且采血期間,不能讓患者做反復的握拳,看到回血之后要立刻松開止血帶。清楚各種標本采集的容器、方法和添加劑,樣品采集前,盡可能使用一次性容器,必須保持清潔,干燥,無雜質干擾,采集使用添加劑有惰性介質、防腐劑和抗凝劑等;采集方法有微量采集方法、采集方法簽,注射器采集法和涂片法等。樣品運輸,采集完標本之后,要盡快送檢,盡量縮短運送及存儲的時間。時間越短,檢測的結果準確度就越高。
3.檢驗中檢測質量的保證(過程、環節、制度)
檢驗的過程有醫師申請、患者準備、標本采集、標本運送、標本分析前處理、標本檢測、質量控制、復檢結果、發送檢測報告以及信息反饋等。檢驗科在檢測標本的過程中,要把握每一個環節,做好質量管理工作,避免人為因素或其他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首先,檢驗科質量控制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規定了詳細的操規范和操作程序,并有專人管理。其次,崗位責任制,明確各工作人員的職責,定期檢查和監督。第三是檢驗結果核對制。包括對新設備的檢測,設備的使用、維護、維修,試劑的配制和標準化等都要進行檢查,并詳細記錄,以便復查。最后是標本送檢和接收制度。如有不合格的標本,要拒接收,并記錄原因。定期召開研討會,解決檢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準備情況、醫務人員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標本采集時間、檢查申請表的
填寫、標本的運輸方式和處理方法等。這些程序的完成需要許多醫務人員的參與可能出現的人為誤差因素非常多。
4.加強質量控制,提高檢驗質量,提高效率。
嚴格做好批內、批間、室內、室間質控,替代方案、人員和耗材及儀器比對等保證測定結果的準確度,減少實驗操作過程檢測結果差異。對檢驗前、中、后全過程的監測管理,如出現失控要認真分析失控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寫失控報告,觀察整改效果,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檢驗質量。有計劃化的業務知識培訓,使檢驗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和自動化。
5.加強儀器、員工管理,提高業務素質。
檢驗科自動化,必然要加強對儀器管理、人員的培訓學習;要建立檢驗儀器管理使用檔案,對登記注冊、責任到人。嚴格按操作指導書使用,做好保養及記錄,保證儀器的運行。
6.建立檢驗結果復核制。
標準、自動化給檢驗報告單的簽發提出新的標準,有操作人員簽字,還應有經驗、資格的人員審核及特殊報告單或急、危、重患者的結果復檢制度等。
參考文獻:
[1] 陳曉玲,蔣瓊 . 淺談現代醫院檢驗科的質量控制[J] . 現代養生B, 2013(11):128-128
[2] 金美華 . 檢驗科主任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J] .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9, 06(03):229-230
[3] 戚光遠,徐敬媛 . 淺析實驗室分析后質量控制[J] . 中外醫療, 2008, 27(16):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