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腎臟內科博士 陽海平
夏秋季,需防野生蘑菇中毒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腎臟內科博士 陽海平
夏秋季節是野生蘑菇生長的旺盛期,容易發生誤食中毒事件。蘑菇中毒死亡率高,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隨意采摘。
放暑假了,想嘗鮮的小虎一早就跟著親屬上山采蘑菇。中午,小虎爺爺煮了一大碗野生蘑菇湯,還炒了一盤野生蘑菇肉絲。“蘑菇湯很鮮,蘑菇炒肉很好吃,我吃了很多。”小虎跟醫生說。午飯后,一家人并無異樣,誰知,晚上9時左右,小虎一家人就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不適,鄰居趕緊把他們一家人送到當地醫院診治,經詢問病史及初步檢查后,醫生診斷小虎一家人為“毒蕈中毒(毒蘑菇中毒)”。
經當地醫院搶救治療后,其家人已度過生命危險期,逐漸恢復正常,可小虎的病情仍呈進行性加重,后由120急救車送至我院救治。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小虎的生命體征基本平穩,但仍需進一步行血液凈化及保肝治療。
夏秋是野生蘑菇的生長旺季。野生蘑菇的確味美異常,但卻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之分,某些毒蘑菇的外觀與無毒蘑菇相似,但毒性成分復雜,即便通過烹調、加工或者曬干等方式也不能破壞其毒性,易因誤摘誤吃而中毒。
野生毒蘑菇中毒后,患者的中毒表現、病情輕重各異,具體可表現為:
輕度癥狀表現為無力、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癥狀消退快,預后較好。但是,重度中毒患者,可能因嚴重吐瀉造成水和電解質大量喪失,發生休克、昏迷或出現少尿、無尿等腎功能衰竭癥狀,甚至死亡。
出現瞳孔縮小、唾液增多、興奮、幻覺、步態蹣跚等癥狀。
多在胃腸炎表現后再發生溶血表現,出現貧血、肝腫大、黃疸、濃茶樣尿等癥狀。個別中毒患者,因血小板減少而有出血現象,如皮膚紫斑、嘔血、便血等。
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1~2天后中毒癥狀消失,進入假愈期;間隔1~3天后,病情突然惡化,出現肝臟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繼而廣泛性出血,煩躁不安,甚至昏迷、抽搐、休克等。患者大多有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的表現。
野生蘑菇中毒后,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后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就醫,盡早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如肝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等臟器明顯受損的患者,有條件者建議盡早血液凈化治療,可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
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發,是因為野生蘑菇哪些有毒,哪些無毒,一般人無法準確分辨。因此,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在購買蘑菇等食品時,應到正規的超市、農貿市場,不在流動攤販處隨意購買,對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購買或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