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樞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時務學堂創辦過程述略
陳先樞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對時務學堂創辦過程的醞釀、經費籌措、校舍選定等文獻資料進行了梳理,指出了湖南官方和民間士紳對創辦時務學堂的各自作用和相互作用,并點明了熊希齡、蔣德鈞等維新人士在其間所作的貢獻和具體工作。
時務學堂;創辦過程;醞釀;經費籌措;校舍選定
從1897年黃遵憲、徐仁鑄、梁啟超等相繼入湘和譚嗣同回湘參與新政,湖南維新運動的內容更多地向文化教育和政治領域擴展,從而使湖南維新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湖南維新運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即是時務學堂的創辦。熊希齡、蔣德鈞等人雷厲風行,開辦新式學堂,全力投入學堂籌備工作。1897年11月29日,時務學堂正式開學。
1894年甲午戰爭后,面對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維新派提出“教育救國”。維新派在維新變法的宣傳中十分重視“開民智”的作用??涤袨檎J為,“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1];梁啟超則強調,“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2];嚴復則直接把民智水平與政治發展水平相聯系:“君權之輕重,與民智之深淺成正比例,……以今日民智未開之中國而欲效泰西君民并王之美治,是大亂之道也”[3]。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書清廷,主張自京師以下及各省州縣皆設學堂。1897年3月,安徽巡撫鄧華熙奏請各省在省會另行設立格致等學堂。清政府同意了鄧的建議,此后各省興辦新式學堂蔚然成風。湖南在此背景下,也開始了新式學堂的籌辦。湖南巡撫陳寶箴即自稱:“臣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準禮部咨山西撫臣胡聘之奏請變通書院章程一折,承準總理衙門咨議復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一折?!盵4]湖南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官紳深感“開民智”對于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的重要意義,因而把教育改革看作是維新的主要內容之一。
瀏陽算學館是湖南維新運動的開端,而設在長沙的湖南時務學堂的創辦則是長沙舊式書院制度向近代學堂制度轉變的肇始;同時也是長沙維新運動之所以領先于內地其他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
最早提出在湖南設立新式學堂的是蔣德鈞。他說:“世變日深,需才孔亟;求才之道,立學為先”,“開民廠以造機器,設學堂以造人才,興國保邦,莫急如此”[5]。促成湖南時務學堂成立的具體背景和直接原因,是鄉紳王先謙、蔣德鈞等人所從事的實業活動。陳寶箴就任湖南巡撫后,對于湖南的實業開發持鼓勵和支持態度。1896年,王先謙聯絡蔣德鈞、黃自元等人,集股創辦官督商辦性質的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寶善成公司在經營實業的同時,也注意在文化教育事業上的投資。1896年冬,王先謙、張祖同、蔣德鈞、熊希齡等公司負責人為了擴大公司業務規模,向陳寶箴申請三萬兩資助,陳寶箴在申請報告上批道:“公極則私存,義極則利存。”這兩句帶有多重涵義的批語使王先謙等人極不高興,以為未辦事而先受申飭,遂改為少用公款而多用民間資本。嗣后不久,參與其事的蔣德鈞更覺得寶善成公司“跡近謀利”,不太合乎他們原先創辦該公司的宗旨,于是提議在機器制造公司之下亦即寶善成公司之下設立時務學堂,推廣工藝[6]。這大概是創辦湖南時務學堂的最早動議。
蔣德鈞提議創辦時務學堂,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推廣工藝,計劃招收二三十名學生,常住局中學習制造,計劃聘請一位通重學、汽機等相關學科的老師主其事,“俾日與諸生講解制造之理,并隨時入廠,觀匠人制造?!盵7]帶有為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培訓人才的意味。
機器制造公司創辦學堂的計劃,得到了王先謙和熊希齡等人的贊同,由公司負責人王先謙等領銜上報湖南巡撫陳寶箴。這一計劃與陳寶箴的思路不謀而合,當陳寶箴看到蔣德鈞等“復議請開設學堂”的呈文后,“驚喜叫絕”,并親自為之命名為時務學堂[8]。陳寶箴于1896年底將這個計劃批準立案。1897年1月,陳寶箴批準了由蔣德鈞起草,王先謙領銜,張祖同、湯聘珍、熊希齡、蔣德鈞等依次署名的《請設湖南時務學堂公呈》和《開辦湖南時務學堂簡明章程》。陳寶箴隨即頒發鈐記:“公司學堂歸并辦理?!盵9]并許諾從湘省礦務余利中提撥款項予以補助。創辦之初,“公司學堂歸并辦理”。
1896年冬至1897年初,熊希齡建議籌辦公司與時務學堂等事應該各有人專司其責,于是推湯聘珍、朱昌琳負責湘鄂行輪之事,后又推張祖同專辦此事;推王先謙專辦寶善成公司,推熊希齡專辦學堂之事。后來在爭取辦學經費的過程中,王先謙不愿意由他自己出面,熊希齡遂請示陳寶箴,將時務學堂與寶善成公司分開辦理。蔣德鈞積極協助熊希齡籌辦時務學堂。
時務學堂的創辦首先要解決的是辦學經費的問題。此前湘撫陳寶箴雖曾許諾從礦務余利中撥款以充常年經費,但蔣、熊均清楚這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湘省礦務總局自保尚且艱難,何來礦務余利?為另謀他策,熊希齡與蔣德鈞都認為個人捐助是辦法之一。其時有前湖北布政使、湖南衡南縣人王之春踴躍響應,一次性捐助購買書籍銀2000兩。熊、蔣也以身作則,會同上海道劉麒祥合捐2000兩,用于購買制造局譯書。但個人捐助也僅此而已,相對于時務學堂所需巨額經費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所以學堂經費問題的解決還必須從公款中籌措。最初熊希齡打算從湘省督銷局李藝淵處想辦法,勸他將所撥湘社倉之每年7000金移歸學堂。據《戊戌變法檔案史料》載,張祖同透露湘省督銷局尚有未收的加價湘省鹽厘一項可以想辦法,“每年補收此項,應有銀一萬四千余兩”。熊希齡與蔣德鈞聞知此情,不禁欣喜萬分,隨即稟請陳寶箴予以支持。陳對此自然深表贊同。為爭取將此款項用作創辦時務學堂,熊希齡等先不驚動督銷局,以免督銷局聞知此情,搶先下手,將此款移作他用。而是決定由熊、蔣親赴南京,向兩江總督劉坤一請撥此款。因湘省征收鹽厘的督銷局屬兩江總督管轄,故欲得此款,尚須兩江總督劉坤一批準。
1897年4月29日,蔣德鈞與熊希齡經由武漢抵達上海。熊留滬采購圖書儀器及辦理其他雜務,蔣則于5月2日持稟稿到達南京。在稟稿上署名者有王先謙、汪概、熊希齡、羅長裿、湯聘珍、劉鳳苞、黃自元、成邦幹、蔣德鈞、張祖同、鄒代鈞、李楨等。稟稿稱[10]:
查江防經費一款,照原定之數,每斤加價一文,并入牌價扣收,每百斤應收長平銀六分有奇?,F查此款各鹽行只收銀五分,較議加之數并未收足。湘省各善堂支絀,酌定本年五月起,每售鹽百斤,補收銀一分作為善舉,匯解督銷局提用。就已定之成案,收應加之鹽厘,并非格外加增。等因。又上年職員陳海鵬等于湖南省城設立積谷公倉,稟請督銷總局,以光緒二十年江防補加一文,留備本省軍需,以錢合銀,每百斤亦應收銀六分有奇,鹽行又只繳五分,議加之數仍未收足。由局詳請查照成案,于本省軍需加增一分內,每售鹽一百斤,補收銀一分,以為儲買公谷之費;亦蒙準行,先后尊奉各在案,湘省士民同聲感頌。
伏查湘省鹽厘,尚有光緒二十年部議東征籌餉,每斤加價二文,并入牌價,民間早已遵輸,以錢合銀每百斤應收銀一錢二分有奇,鹽行又只繳一錢,是議加之數已取之于民者,亦未繳足入公也??煞裱鰬櫴?,俯念湘省創開風氣,急求人才,以視善堂、積谷尤為重要。準照歷次成案,賞發告示,并札飭督銷總局,于湘省東征籌餉部議加增二文內,每售鹽百斤補繳銀二分,由總局匯收轉發,以為湘省時務學堂常年經費。就已定之成案,收應繳之余厘,食戶系已出之錢,運商無滯銷之慮。如蒙允準,則大裘廣廈、教澤宏敷,洞庭、衡岳之間群材蔚起,莫非高厚生成之德矣。
劉坤一對湖南創設時務學堂之舉深表贊同,愿意扶植,在稟稿上批復:
在籍湖南紳士熊希齡等,稟請將各鹽行已收未繳之余厘,撥充湘省時務學堂經費批:閱牘,具見振興實學,培植人材,曷勝佩慰。至稱光緒二十年部議鹽斤加價,每斤二文,民間早已遵輸,以錢合銀,每百斤應收一錢二分有奇,鹽行只繳一錢,是尚有二分中飽,為數較多。江南拮據異常,亦不能不資分潤,候行湖南督銷局,查明各鹽行未繳若干?補收歲得若干?覆候核辦。此復。
蔣德鈞經與湘省督銷局總辦易順鼎交涉查核,果有應補繳之鹽厘14000金。但劉坤一不愿將此款全部撥給湖南時務學堂,謂“江南拮據異常,亦不能不資分潤”,只同意撥給時務學堂一半,另一半擬分給江南支應局收用。熊、蔣雖多方力爭全撥,劉坤一始終不肯答應,無奈只好作罷。
劉坤一批準每年撥給湖南時務學堂鹽厘7000金后,即檄行湖南督銷局遵照辦理。不料督銷局總辦易順鼎還要打它的主意,他借口該局緝私經費緊張,稟請劉坤一從已撥時務學堂的7000金中分撥2000金作為緝私經費及湘水校經堂與《湘學報》之用。熊希齡聞知此情,堅決不讓,又一次呈文劉坤一,謂倘讓易順鼎從中“分去鹽款銀2000兩,學堂之成,將功虧一簣”。幸得劉坤一能夠顧念學堂,雖讓易順鼎從中劃撥去2000金,卻又批示“準于此項長余鹽款按成分撥,以加足2000金為度”,終使學堂的7000金得獲保全[11]。
有了劉坤一同意撥給的每年7000金的鹽厘,可謂解決了大問題,然仍有不敷。據預算,時務學堂每年所需經費約為15000兩。熊希齡等為之焦慮。這時陳寶箴查到本年四月總理衙門咨復安徽巡撫鄧華熙籌議添設學堂請撥常年經費的一個奏折。于是,陳寶箴援引鄧華熙設立學堂時動用公款的辦法,上奏清廷,請準“每年于正款項下撥款一萬二千兩酌充兩處(時務學堂與武備學堂)常年經費”,清廷準予所請。此外,陳并飭由省署提撥公款3000兩以充時務學堂開辦費用。
1898年2月12日,陳寶箴上《設立時務、武備學堂請撥常年經費折》, 獲光緒帝批準。奏折稱:
自咸豐以來,削平寇亂,名臣儒將,多出于湘。其民氣之勇、士節之盛,實甲于天下,而恃其忠肝義膽,敵王所愾,不愿師他人之長、與異族為伍,其義憤激烈之氣、鄙夷不屑之心,亦以湘人為最。近年聞見漸拓,風氣日開,頗以講求實學為當務之急。臣自到任,迭與湘省紳士互商提倡振興之法,電信漸次安設,小輪亦已舉行,而紳士中復有聯合公司以機器制造者,士民習見,不以為非。臣以為因勢利導,宜及此時因材而造就之,當于本年秋冬之間,與紳士籌商,在省會設立時務學堂,講授經史、掌故、公法、方言、格致、測算等實學。額設學生一百二十人,分次考選,而延聘學兼中西品端識卓之舉人梁啟超、候選州判李維格,為中學、西學總教習,另設分教習四人。現已開學數月,一切規模已粗具。省城舊有求賢書院,現擬改為武備學堂,略仿天津、湖北新設規制,以備將才而肄武事。
伏查鄧華熙原奏,請于各省正款內,每年撥銀一萬兩,以充費用。湖北武備學堂,亦經奏準動用公款。今湘省設立時務學堂、武備學堂,事同一律,擬請援照每年于正款項下撥銀一萬二千兩,酌充兩處常年經費。自光緒二十四年為始,由臣在藩庫、糧庫、厘金局三處籌措分撥。其京、協餉及一切應解各款,仍照解不誤??傆媰商帉W堂,每歲經費約需二萬數千金,除指撥正款外,所有不敷之項及建造學堂房舍之資,即由臣督率紳士,另行設法籌措就地支給,以期有成。
1898年5月14日,陳寶箴又上《撥鹽厘加價款用于學堂備案片》,文稱:
臣查時務學堂每年經費約需銀一萬五六千兩。公款不敷甚巨,迭據紳士在籍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前四川隆安府知府蔣德鈞等稟稱:“湘省鹽厘,于光緒二十年部議東征籌餉,每斤加價二文,其時各鹽行以錢折銀,每百斤繳銀一錢,現就近來錢價折合,應有盈余銀二分有奇。擬請在此項加價二文內,每售鹽百斤,飭補繳銀二分,作為時務學堂經費,仍于公款豪無所損,而以地方已出之款,為地方作育人材,尤與另行籌捐不同。因前往江寧,稟經兩江總督批:‘查每年補收此項,應有銀一萬四千余兩,準以一半為湘省時務學堂經費,其余一半解歸江南支應局收用?!靡蛳娑戒N局總辦道員易順鼎以緝私經費不敷,稟于準撥時務學堂之七千兩內劃撥二千兩,為緝私經費及湘水校經堂與《湘學新報》之用。紳等復電請兩江總督撥足前議所允之數,旋奉印電批示:‘于此項長余鹽款,按成分撥,以加足二千金為度’等語在案。此后應由湘督銷局每年匯收撥解經費銀七千兩,合之奏撥公款,可支常年之用,應請奏明咨部立案”等情前來。臣查此項鹽厘加價二文余款,實因現在銀價與初收時鹽行折合銀價情形不同,故每百斤得有此二分盈余,于應繳官款并無出入。既經兩江督臣劉坤一批準,于補繳數內每年撥銀七千兩,為湖南時務學堂經費,以湘人已出之款,為湘人學堂之用,于理尤順。
至此,時務學堂經費問題基本解決。
在爭取經費的同時,熊希齡和蔣德鈞等積極進行購置圖書設備、建造校舍、招聘教習、招收學生等籌備工作。熊希齡和蔣德鈞用自己和士紳捐的款項,在上海購置了一批圖書設備。建造校舍,熊希齡征得湘紳同意,在省城北門外侯家垅購得一塊地皮,計有數百畝。這里前臨大河,后倚岡阜,頗踞湖山之勝,是一處理想的建校所在地。但因經費不足,暫不興建,擬先租用衡清試館(位于今開福區戥子橋衡清里)作為校舍。因房舍狹小,只好另覓他處。后租佃位于小東街(今中山西路)三貴街的清乾、嘉兩朝重臣劉權之的故宅作為校舍。劉權之曾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劉權之晚年榮歸故里,鄰里百姓數百人去街口迎接,因而有了“接貴街”之街名。同、光年間劉權之府第轉讓給益陽翰林周桂午(周谷城叔祖父),周將房屋改造成三進四合院式公館。周桂午恰好與熊希齡為同榜進士,兩人關系甚密,熊希齡遂從周桂午手中租得劉權之舊邸作為校舍。
周宅非一般民居,它的原主人是清乾、嘉年間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授太子少保銜的劉權之。其時長沙百姓皆稱劉宅為“國相府”。劉宅原有南北向并列的三線房屋,各自成單元,三單元之間隔以長沙地區傳統的封火山墻,據《長沙地名古跡攬勝》考證,這三個單元的宅第屬劉氏三兄弟所有。三兄弟均為大官,百姓謂之“三貴”,三貴街由此而得名。劉宅周圍的街道,如如意街、連升街、三貴街、福星街(今福慶街)皆因之而得名。至今當地百姓中還流傳著劉宅“前有如意,后有連升,左有三貴,右有福星”的諺語。如意街緊挨今中山西路(原小東街)。今三貴、連升、福慶三街仍在。可見,南起中山西路,北至連升街,東起三貴街,西至福慶街,近似于方形的這塊地盤,原都為劉氏宅第所占。這塊土地面積約15畝。到清末劉氏其他二兄弟的宅第已經破敗,惟有劉權之宅第,在新主人周桂午的呵護下保存較好。劉權之宅第約占劉宅總面積三分之一,資料稱劉權之宅第面積約為4.5 畝,較為可信。
1898年戊戌政變后,時務學堂改辦為求實書院,遷至落星田。后來周桂午的兒媳將三貴街宅第租予湘潭人言清華,1915年辦起了泰豫旅館。泰豫旅館老板言清華的兒子言澤坤曾向他的同班同學陳云章談到過泰豫旅館(時務學堂故址)的原貌。陳云章系原省參議員,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原名譽館長,1946年他買下時務學堂故址的部分土地新建住宅和公司。據陳云章向本文作者陳先樞轉述言澤坤所說,泰豫旅館原為合院式民居,南北向主軸線上建正廳正房,左右為廂房,形成東西向次軸線。沿軸線形成三進院落,整個劉權之宅第實際上由3個四合院組成,內有大天井花園1個,小天井2個。言澤坤、陳云章二先生已作古,而泰豫旅館老板言清華的孫子言立、言頤蓀尚健在,他們對幼年時記憶,與言澤坤之說亦相吻合[12]。
時務學堂為官辦學堂,學堂管理人員也由撫院扎委任命。1897年11月29日,時務學堂正式開學。陳寶箴委任熊希齡為時務學堂總理(亦稱提調,即校長),主持一切行政事務。另委紳董9人,即熊希齡、王先謙、蔣德鈞、李維翰、譚嗣同、黃自元、張祖同、陳海鵬、鄒代鈞,組成時務學堂董事會,參與學堂章程及各有關大事的討論與決定??偫?提調)的主要職責為招考、堂規、銀錢、用人等4項。譚嗣同兼學堂總監。另設管堂2名,由陳奐奎和楊自超充任,陳奐奎管銀錢收支,楊自超負責管理教習測量。又以狄鐘翰為副管堂,協助兩位管堂管理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教學事務則由熊希齡全權委托中、西文總教習梁啟超和李維格負責組織。
時務學堂開學當日舉辦了隆重的開學儀式,學堂總監譚嗣同、學堂總理熊希齡均撰聯以賀。譚嗣同聯曰:
攬湖海英雄,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興。
熊希齡聯曰:
三代遺規重庠序;
九州奇變說山河。
八星談天,三帶說地;
四宗異教,五族同人。
湖南時務學堂開學之際,為擴大影響,闡明意義,向社會公布了《湖南時務學堂公啟》。公啟疾呼“吾湘變,則吾中國變;吾湘立,則中國存。用可用之士氣,開未開之民智,其以視今日之日本寧有讓焉”,強調“廣立學校培植人才為自強之計”。這份公啟由梁啟超起草[13],全文感慨激昂,如:
吾湘以士氣開,天下通商數十載,西人足跡交遍中國,惟于楚地幾不敢越半步,論者謂志氣之盛,魄力之厚,視日本之言鎖港者殆將過之。于是海內海外遂咸以守舊目湘士。然竊聞吾鄉先輩有魏默深、郭筠仙、曾劼剛諸先生咸于天下不講西學之日,受怨謗,忍尤詬,毅然慨然以倡此義,至今天下之講西學者則靡不宗諸先生,烏在湘人之為守舊也?且如日本前日雖守舊何害,其守愈篤者其變亦愈誠。吾湘變,則吾中國變;吾湘立,則中國存。用可用之士氣,開未開之民智,其以視今日之日本寧有讓焉。
今事變益急,天子宵旰殫慮,惟廣立學校,培植人才,為自強之計,累降綸綽,布此義于天下。江淮閩浙秦晉鄂蜀聞風興起,云鱗叢萃,而吾湘以凋蔽之余,未克具舉。今值制軍張公、中丞陳公、督學江公咸以一時通人,提倡新政,嘉惠斯土,吾湘士及今不思自勵,上無以宣圣天子作育之化,中無以答賢有司宏獎之雅,下無以塞薄海豪杰敬畏相望之心。用是簪萃同人,共倡新舉,將聘達人以主講授,選聰俊以充生徒,藏書籍以備群摩,置圖器以資試驗。常年之費,歲以數萬,亦既呈請大吏將東征籌餉部議加增鹽厘已收未繳之項,撥歸堂中藉充歲費。然草創伊始,構造房屋,購置書器,需費極繁,開辦不易。蓋聞千金之裘,非一腋所集;萬間之廈,非獨木所成。凡我同志,遠念敵王所愾之義,近思維桑與梓之情,大為強國保種之謀,小為育子克家之計,其諸有榮于是歟。
[1]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A].康有為政論集(上)[C].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梁啟超.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C]. 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嚴復.中俄交誼論[J].國聞匯編,1897.
[4]陳寶箴.奏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折[A].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C].上海:上海集成圖書公司,1909.
[5]蔣德鈞.請設湖南時務學堂公呈[A].求實齋類稿(卷5)[C].清光緒刻本.
[6]熊希齡.為時務學堂事上陳寶箴書[A].熊希齡集(上)[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鄒代鈞.致汪康年函(42)[A].汪康年師友書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周秋光.熊希齡與湖南維新運動[J].近代史研究,1996,(2).
[9]王先謙.致陳中丞[A].虛受堂書札(卷1)[C]. 清光緒刻本.
[10][11]周秋光.熊希齡集(上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2]言頤蓀.也談泰豫旅館[N].長沙晚報,2003-08-03.
[13]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卷5)[M].上海:上海大同譯書局,1897.
(責任編校:余中華)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Founding Process of Shiwu Academy
CHEN Xianshu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The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n the preparation, fund raising and dormitory selection of the Shiwu Academy in its founding process, identifies the contributions of both Hunan government and folk gentries to the founding of the Shiwu Academ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contributions, and meanwhile, makes a special note of the contributions and specific works of the reformers such as XIONG Xiling and JIANG Dejun.
Shiwu Academy; founding process; preparation; fund raising; dormitory selection
2016-09-18
陳先樞(1945— ),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區域文化史。
K256.5
A
1008-4681(2017)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