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博,顏吾佴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大數據視野下網絡輿情治理的政府監管研究
孫文博,顏吾佴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網絡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民意信息交流和傳遞的重要媒介,被譽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現代化第四媒體。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輿情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輿論焦點,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實現對其進行量化監測和分析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完善網絡輿情政府監管機制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研究在介紹網絡輿情的內涵及其對政府治理影響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主體、治理格局與治理策略方面的變化,探究大數據視野下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困境,提出應通過建立健全政府網絡輿情大數據監管體系、基于頂層設計制定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規劃以及基于立法革新和協同合作完善依法治網模式等改革措施,來有效提升政府對網絡輿情的實時監測、分析和預警能力。
大數據;網絡輿情治理;政府監管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移動通訊設備更換速度的加快,網絡信息傳播更加迅速,也改變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方式。網絡輿情對于地方政府治理具有引導作用,同時也容易混淆視聽,擾亂正常的公共秩序。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存在區域治理差異性和政治敏感性,若國外敵對勢力或不法分子借助網絡平臺制造不良輿論,傳播不良信息,很容易破壞正常的網絡環境,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近年來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工具的普及,進一步增加了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復雜度,使得網絡輿情政府監管陷入困境。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有望創新政府治理思維,通過深入挖掘、分析網絡輿情,形成全新的政府監管模式。地方政府要想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監管,就需要正確認識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尋找合適的網絡輿情監管路徑,尊重民眾對政府部門的輿論監督,進而提升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在自媒體工具廣泛應用的沖擊下,網絡輿情逐漸成為政府部門輿情監管的重要內容。然而要想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深入分析與準確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網絡輿情的特征,及其對政府治理帶來的影響。
(一)網絡輿情的內涵
網絡輿情即公眾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基于自身的文化結構、教育背景、政治主張等,對所關注的事件發表言論、態度和看法的總和。網絡輿情是互聯網時代形成的新概念,反映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既具有互聯網平臺的諸多特征,也具有輿情的特殊性。網絡輿情以互聯網作為傳播載體,本身屬于社會輿論的一部分[1]。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網絡輿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凸顯了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輿情在新聞、事件的形成發布方面,周期更短,傳播速度更快,并依托移動網絡覆蓋面廣的優勢,突破了人們信息交流的地域限制,也擴大了網絡輿情的傳播范圍。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公眾發布信息的方式更為多樣,增加了收集和處理輿論的渠道,也使得民眾與政府部門的交互更加頻繁。
(二)網絡輿情對政府治理的引導作用
網絡技術的進步激發了公眾的參政熱情,使得互聯網平臺成為發表民情民愿的場所,也成為公眾監督政府行為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借助網絡輿情開展政府工作的案例逐漸增多,中央領導層也要求各級政府開通官方網站和微博,利用網絡途徑及時公布最新政務信息,實現與公眾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在制定重大戰略規劃或者發布行政法規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會在線征集公眾建議,全方位了解網民的心聲,提高了公共決策的民主性。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公眾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發布方式,提高了公眾的參政議政熱情,也為建設獨立、理性的民主社會創造了條件。網絡輿情不僅有助于提高公眾的民主意識,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也有助于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促進政治民主建設。由原來的逃避公眾監管,忽視網絡輿情,到如今政府部門積極應對公眾監督,高度重視網絡輿情,認真聽取民聲民意,可見我國政府無論在對網絡輿情的認識方面,還是對網絡輿情的監管方面都有顯著提高。
(三)網絡輿情對政府治理的不利影響
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利用微博、電子郵件等方式發布信息,實現與他人的及時交流溝通[2]。然而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多向性和不可控性,一旦形成不良的網絡輿情,如網民之間的相互攻擊、辱罵和誹謗等,很容易導致網絡暴力,進而影響到有序的網絡環境;人肉搜索等方式的應用,更容易暴露個人信息,并給別有用心的人制造引發輿論恐慌的機會;互聯網上存在的負面信息和虛假言論,則很容易煽動公眾情緒,導致大眾產生錯誤的認識,進而引發他們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加之互聯網中本身存在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媒介,隨著網絡信息的日益增多,很容易出現各種不良言論。部分網民由于個性沖動,在利用互聯網與他人交流溝通過程中,容易出現言語沖突,并在短時間內集中形成網絡輿情,進一步誘發社會矛盾。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管機制,對于網絡信息的傳播缺乏嚴格的審查和監督,無法發揮有效約束不良言論的作用,也導致虛假信息泛濫,增加了政府部門的網絡輿情治理難度。
隨著互聯網環境下網絡輿情數量的增多與影響力的增大,我國政府不得不適應形勢需求,不斷調整政府網絡輿情治理體制,體現在治理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引入先進網絡輿情治理技術與方法、擴大網絡輿情治理的參與廣度等。
(一)治理格局發生變化
我國地方政府的網絡輿情治理主體,一般依照上級部門的組織結構進行設置,并向上級推送情報與提供網絡輿情信息。而上級部門發揮著業務引導作用,權責分明,層級清晰。若出現超出權責范圍的任務,需要地方政府向上級部門匯報,并尋求業務支持[3]。這種網絡輿情治理的縱向式格局,可以保障業務數據的互通共享,保障各部門步調一致,實現全國性工作的同步進行,避免出現各行其是的問題。近年來,地方政府為解決互聯網行業管理部門缺失帶來的影響,紛紛建立以網絡安全、網絡內容監管為主要目標的管理部門。并且聯合地方公安機關、地方宣傳部門開展多頭管理,共同主導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隨著我國各地網絡安全領導小組的成立,也逐步形成以地方黨委為主導的治理格局,進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網絡輿情監管能力。
(二)治理主體不斷增多
我國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主體結構,多由網絡安全主管部門、互聯網行業管理部門、網絡內容管理部門等構成。其中網絡安全主管部門隸屬于公安系統,由各地公安機關直接管理。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公安機關,均設立了網絡安全監管部門,部分縣級機關也逐步設立了網絡信息安全監察部門,負責開展網絡安全維護、網絡違法犯罪打擊工作。互聯網行業管理部門由通信管理局垂直管理,目前僅設立了省級機構,還沒有覆蓋地級市[4]。由于管理權責不對等,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管理空白,或者地方政府無法指揮的現象。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市逐步構建了市縣級委派機構,提高了地方政府對互聯網行業的監督力度。互聯網內容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網上信息管理和輿論引導,由宣傳部門負責。隨著我國各級網絡安全領導機構的設立,很多地區在已有網絡信息辦公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為獨立于宣傳管理系統的網絡輿情監管機構。除上述政府管理部門外,我國很多地方的檢察、稅務、教育等職能機關,甚至高校、社區都設立了相應的網絡信息宣傳和引導機構,進一步壯大了網絡輿情治理隊伍。
(三)行動策略不斷創新
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數量的迅速增多,提高了各級政府對網絡輿情監管的重視,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全新的網絡輿情治理模式,開發了網絡輿情治理新策略和新機制。同時很多地區引入了網絡輿情治理新技術,通過建設網絡輿情監測中心,實現對網絡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獲取與本地相關的輿論熱點,在設計輿論評價指數和繪制動態曲線的基礎上,預測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例如,某市網民數量增長速度較快,地方政府結合本地網民需求和互聯網發展狀況,由網絡安全和網絡內容管理部門主導,推出全市綜合治理網絡輿情的模式,通過對全市各級部門進行職能整合,共同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該市網絡輿情監測中心覆蓋微信、微博等多家網站,監測范圍包括經濟、食品、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每天采集網絡數據超過200萬條,實現了對網絡輿情的全天候監測。
大數據技術是基于科技進步形成的數據處理手段,能夠實現對大量數據的動態化、立體化整合研究。而網絡輿情本身屬于大數據,具有關聯性和易變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特征,加之網絡數據的成倍增長,給政府網絡輿情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全面掌握網絡輿情發展動向,有必要從大數據角度分析政府網絡輿情存在的困境,為構建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體系提供依據。
(一)缺乏對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的認識
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是政府、企事業單位聯合社會人士,共同利用大數據思維設計網絡輿情治理架構,實現對網絡輿情的規范、有序治理,進而引導網絡輿情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大數據技術在政府網絡輿情治理中的應用,是先進技術理念在網絡輿情治理領域的表現,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要措施。然而我國政府在大數據治理網絡輿情方面,還存在多方面制約因素。一方面,網絡輿情來源廣泛、復雜多變,政府作為網絡輿情治理主體,應該轉變傳統的簡單直觀、統計式的管理模式,尋找全新的網絡輿情治理技術和方法,向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數據作為一門融合網絡科學、信息傳播、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技術,要求使用者涉獵知識廣泛,了解交叉學科的發展趨勢,具備較高的數據管理素養。然而,目前我國大數據領域人才緊缺,加之多學科融合本身難度較大,這就給建設大數據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帶來了更多阻礙。因此,要想實現政府網絡輿情治理與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的對接,亟待利用各類融合、分析、開發與決策技術,突破大數據應用于網絡輿情的局限,提升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現代化進程。
(二)傳統輿論反饋機制無法滿足需求
虛假信息長期以來都是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在傳統信息傳播環境中,由于信息傳播渠道少,傳播速度慢,所導致的社會危害相對有限。即使發生了惡劣的輿論事件,政府部門也可以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并且借助官方媒體澄清謠言,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并不會隨之降低。如今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多,信息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能夠全面了解事件的概貌,并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還原事件真相。部分不法分子為制造謠言,往往通過偽造圖片、視頻等方式,利用互聯網傳播虛假信息,通過提高傳播信息的真實度吸引公眾關注,進而達到迷惑大眾、制造混亂的目的。若政府部門依然沿用傳統的輿論反饋機制,需要經過層層上報,并在網絡輿情發生后才制定補救方案,或者缺乏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度,無法很好地化解矛盾,不僅錯過了最佳反饋時機,也難以獲得公眾的信任。而當公眾對政府行政能力產生質疑,或者認為政府在網絡輿情引導方面存在缺失,必然導致民眾不滿情緒的積累,使得更多的民眾站在政府的對立面。
(三)在網絡輿情監測方面存在技術瓶頸
我國政府在構建網絡輿情大數據監測系統方面,還需要解決多方面的技術難題。一方面,目前很多具有較強功能的技術工具并沒有得到普及,或者并沒有被引入政府信息化管理系統中,如數據挖掘、程序語言處理等。其中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網絡輿情監測者發現大量網絡文本中的有用信息,借助預測、對比、聚類等功能,提高網絡輿情分析能力,發現不同網絡數據的內在關聯,判斷網絡輿情的真實性和發展趨勢。由于很多地方政府缺少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采集、處理網絡信息的實踐經驗,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無法有效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也無法提高網絡輿情治理效率[5]。例如,某市由于缺乏具有較高網絡數據處理能力的技術人才,在網絡輿情治理方面存在巨大的壓力,很難設立專門的網絡輿情治理小組,只能將網絡輿情監測外包給專業公司來做,由于這些外包企業缺乏網絡信息監測權限,自然無法保障政府部門的網絡輿情監測效果。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形成和傳播的主要場所,政府部門要想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引發的危機,必須借助大數據技術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全面提升網絡輿情監管能力,進而發揮良好的網絡輿情引導作用,維護政府部門的社會公信力。
(一)建立健全政府網絡輿情大數據監管體系
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政府網絡輿情監管體系構建中,成為我國提升網絡輿情治理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依法治網的必然趨勢。當前要想創新政府網絡輿情治理體系,首先需要構建大數據評估體系,完善大數據網絡輿情監管流程,借助大數據深入挖掘、分析大量網絡信息,準確評估網絡輿情的發展動向,進而提高政府部門的網絡輿情監管能力,實現網絡輿情的科學化治理。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海量網絡信息的主動檢索,政府部門創新大數據監管方法,可以更為準確地捕獲不良網絡信息,實現對網民基本信息的全景式掌握,以對網絡輿情進行精準化管理。另一方面,借助大數據技術輔助網絡輿情治理決策,已經成為衡量各級政府部門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標。相關管理部門利用大數據治理技術、大數據思維開展網絡輿情監管工作,對網絡數據進行深入、全面的挖掘分析,構建動態網絡輿情研判方法,能夠實現對公眾網絡行為的科學引導,并將網絡輿情引至法治軌道。
(二)基于頂層設計制定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規劃
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要求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社會治理職能,利用現代化技術提升綜合治理能力。在網絡輿情治理方面,大數據作為全新的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成為推進網絡輿情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技術路徑,也是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選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對網絡信息的全方位監控和管理,催生全新的網絡輿情引導和治理模式,必將為政府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帶來新的氣象。鑒于此,各級政府應該從我國網絡輿情健康發展的大局出發,通過頂層設計構建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戰略規劃。應堅持協同合作、依法治理和科學引導的原則,完善網絡信息大數據管理機制,完善網絡輿情依法治理體制[6]。政府部門也應該聯合多個行業和領域,完善網絡輿情治理的組織管理體系,明確不同部門的基本治理職責,實現對大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高效利用,進一步優化網絡輿情大數據治理環境。
(三)基于立法革新和協同合作完善依法治網模式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的網絡輿情治理法規,而針對借助微信、社交網站等新媒體工具傳播網絡輿情的立法,本身屬于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政府部門應該利用法治思維,積極促進網絡輿情立法革新,立足大局制定網絡輿情治理規劃,全方位推進政府部門依法治網,引導網絡輿情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盡快化解各種網絡矛盾。同時應該結合實際加快網絡輿情立法進程,頒布體現大數據特點、操作性強的網絡安全管理法規,建設網絡信息發布的規范約束機制,形成由司法規章、行政法規、部門制度共同構成的系統性約束體系。應通過立法推進網絡實名制進程,切實保障公共安全、個人隱私和國家利益;明確行業信息、個人信息的存儲與管理權限,嚴厲打擊利用相關數據牟利的行為,提升網絡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凈化網絡輿情治理環境,促進社會治理模式轉型升級。此外,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公眾參與到網絡輿情治理中,形成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應正確處理維權與維穩、治理與管理之間的關系,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生態,保障公眾能夠自由傾吐民意,并通過創新網絡輿情協同治理模式,提升網絡信息傳播的道德約束力,形成基于大數據的網絡輿情監管新常態。
網絡輿情在為公眾提供參政議政渠道的同時,也容易引發輿論危機,進而威脅到社會穩定發展。政府部門作為社會事務管理的主體機構,在網絡輿情數量迅速增多的背景下,應該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法制化管理,盡快發現和控制不良輿論的傳播,通過有效反饋和疏導,促使網絡輿情向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發展,進而實現大數據視野下的網絡輿情監管目標。
[1]尹建國.我國網絡信息的政府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法學,2015,(1).
[2]翟云.網絡輿情治理的未來愿景、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15,(1).
[3]張佳慧.中國政府網絡輿情治理政策研究:態勢與走向[J].情報雜志,2015,(5).
[4]郭躍軍,閆海芳.論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監管機制的構建[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5]李陽.危機管理模式下新媒體網絡輿情治理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5,(4).
[6]劉偉.論轉型時期我國網絡輿情治理的思路與對策[J].理論與改革,2016,(3).
(責任編校:簡小烜)
Research o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under the View of Big Data
SUN Wenbo,YAN Wuer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it is known as the modern fourth media, besides the newspaper, radio and televis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he government’s macro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torm.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strateg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light of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view of China’s big data,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reform measures as follow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ata supervision system, making the plan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ata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mode governing the network by law based on legislative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real-tim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erm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big data;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2016-11-30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系統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機理研究”,編號:11CKS028。
孫文博(1978— ),男,河南周口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顏吾佴(1959— ),男,北京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
D523.31
A
1008-4681(2017)01-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