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支群
(長沙大學中文與影視傳播系,湖南 長沙 410022)
當下中國都市電影的都市認知
肖支群
(長沙大學中文與影視傳播系,湖南 長沙 410022)
當下中國都市電影頗多,有欣欣向榮之勢,但它們對都市的認知是單一的:人物都是美女酷男、商場精英、洋腔洋調,情節都是發生在高樓大廈里的各種商業化競爭,并佐以各種愛情、友情調料。它們摹寫的是人們可望而不可即的的上流社會生活場景或理想生活圖景,折射的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如面子觀念、等級觀念、男尊女卑觀念等;它們很容易使觀眾從中獲得便捷式判斷或認知,對觀眾產生巨大的認知影響和心理影響。
中國都市電影;都市認知;社會心理
所謂認知,是指人們對世界或現實的認識、知覺與建構。探討當下都市電影的都市認知就是探討當下都市電影對都市景象的理解、知覺與影像表現方式以及這種表現模式對觀眾的認知影響。當下都市電影對中國都市景象的認知較單一,通過這種認知傳達出來的價值觀也很是讓人深思。
當下中國都市電影(2010年后)如《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我愿意》、《整容日記》、《分手合約》、《小時代》系列等,似乎都把都市與利益化、商業化劃上等號,幾乎每一部影片里都充斥著商業廣告與商業化競爭,每一種人際關系如同事關系、戀人關系等,也都充滿激烈的商業化利益化的明爭暗斗,塑造的都市人物形象更是單一,他們不是在商業繁華地帶高級寫字樓工作的白領精英,就是即將進入寫字樓的潛在精英,或者是正在想方設法向之進發的各路年青美女酷男。總之,都市等于高樓大廈、高級寫字樓、豪車名牌、美女酷男,佐以各種愛情或友情的調料。
這種認知似乎有意無意地向觀眾傳播這樣一種理念:都市是社會財富的匯聚地,是彰顯社會地位的場所,一個都市人成功與失敗的標志就在于他(她)是否擁有足夠多的財富,是否能將各種商業規則和現實情感規則玩弄于股掌之中。因此,成功的都市人大多富貴而自信,舉止投足都充滿由資產帶來的驕傲感,而失敗者往往因為資產欠缺而充滿自卑與失落。對財富和與財富相關的權力的膜拜,還有圍繞財富進行的各種斗爭的書寫,體現了當下都市電影對都市景象的認知模式,都市人的其他職業與生存現狀,都市里的人性冷暖、精神追求、理想抱負、內心孤獨與焦慮等等,在當下都市題材的電影中幾乎完全處于缺失狀態。
當下中國都市電影對都市不約而同地呈現單向認知模式,其實折射的是當下都市人幾種這樣的社會心態或社會觀念:
(一)面子觀念
用心理學的專用術語來說,面子觀念就是指渴望成為他人欲望對象的欲望,即想要他人羨慕自己、尊重自己甚至崇拜自己,以此證明自己很成功、很優秀、很有價值感。從有人類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人渴望自己被他人否定甚至踐踏,除非這個人有極其嚴重的自虐或他虐的病態心理。但凡是個正常人,沒有誰不渴望被他人關注,因為人天生不完美,這種不完美極易生發自卑感,“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他(她)一定會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1],只有在他人的羨慕或注視中,人才會找到自己的優越點閃光點,才會緩解因自卑帶來的不適或緊張狀態,才感覺自己很優秀很成功,活得很有面子,很有人上之人的驕傲感。從當下都市電影的敘事情節看,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迎合了都市人強烈的面子心態。
電影《我愿意》中的女主人公唐微微32歲還未婚配,這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然而最后她不僅得到了鉆石大王楊年華的愛情,還收到了楊年華送給她的體面大禮——一個大型的鉆石賣場,在婚姻和財富上都獲得大豐收。觀眾看完電影,忍不住一片羨慕之聲;《整容日記》中,女主人公雖然是某高校的才女,但是因為長相問題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于是她不得不花錢去整容,因為錢不多,所以只能在局部微整形。結果她工作順風順水,得到公司領導的提撥和賞識。這個電影告訴觀眾,顏面是多么重要,長相不好的女性簡直沒法生存。電影《小時代》通過種種暗示也在講述這樣一個道理,才華橫溢長相出眾的南湘,因為家庭出身不佳而屢受家庭拖累之苦,為了替家里還債,不是找好朋友顧里借錢,就是出賣人格干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總之活得低三下四,沒有臉面,相比于有情有義且有錢的富家小姐顧里,她活得簡直沒有一丁點自尊。電影里其他幾位女主角如唐宛如、林簫等也都因為出身乏善可陳,過得甚是辛苦,只能長期倚仗顧里生存。所以《小時代》告訴觀眾,家庭出身多么重要。《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等,同樣透露出明顯的面子意識。平凡普通的杜拉拉靠著自己的努力進入了世界500強的外企迪比公司,得到了公司銷售總監王偉的愛情,這是十分體面的事情;《親密敵人》中男女主人公在激烈的商戰里過著令人眼花繚亂的上層社會生活,除了坐著飛機在全世界各國飛行以外,他們住的是五星級酒店,吃的是香檳紅酒歐式大餐,開的是豪華跑車,擁有的是豪華住宅,穿的是歐洲頂級名牌,說的是純正流暢的美式英語,結交的是外國精英,一系列上層社會的標簽,讓觀眾感覺,這才是真正的體面生活。以上電影告訴觀眾,都市人只有工作進入外企高層,生活與國際接軌,愛情有巨額財富佐料,才能真的算得上成功。總之,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滿足了對自己未來體面生活的想象。
(二)等級觀念
社會等級的消除并不意味著人們心中的等級觀念徹底消除,實際上在中國文化語境里,等級觀念無處不在,比如腦力勞動者優于體力勞動者,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優于文化程度低的人,掃大街、干體力活的人是低賤的,而坐辦公室的人是高貴體面的,賺大錢的人是能人,而窮困者當然只能是粗人蠢人,能人受人尊敬,粗人或蠢人受人歧視和冷眼。受此種等級觀念的影響,人們時時攀比高下,處處衡量尊卑,甚至直接把財富的多寡當成是判別一個人能力或社會地位的標準。當下許多人熱衷于追逐金錢財富,其根本原因不是因為生存受到威脅,無法保障日常生活,而是因為內心里強烈的等級觀念作崇,現代社會等級觀念的滋生與人們尋求社會身份認同有著密切關系。可以這樣說,人們之所以拼命追逐所謂的貴族生活或地位,實際上是在尋求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存在感。渴求社會身份認同的欲望是形成現代社會人們追逐榮華富貴的主要內驅力。
在都市電影《小時代》系列、《整容日記》、《親密敵人》、《我愿意》中,都市場景都不約而同地設在富麗堂皇、精致的寫字樓,主人公們無一例外地是體面的腦力工作者,典型的辦公室白領,他們穿著體面,工作體面,打扮入時,文化程度高,因而給觀眾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設計毫無疑問非常符合人們對體面生活的期待與想象,或者更準確地說,這些都市電影對都市景象的認知實際上表達了普通大眾對想象中或夢境中都市生活的理解與認知。相對于都市里那些卑賤而灰暗的體力勞動者,光鮮靚麗的高樓大廈和出入其中的精致白領更能代表都市的繁華景象。
《小時代》系列幾乎就是生產者制作者的個人成功宣言,處處書寫著成功者擁有財富的任性與幸福,在每一件名牌服飾、每一處豪宅、每一個寫字樓的角落、每一個居高臨下的眼神和每一個幫助與拯救他人的行動中都漲溢著財富的優越感。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等,同樣也在詮釋什么是高貴,什么是低賤,從電影情節來看,答案好像很容易找到,從事高智商的工作,進入高級別的公司,享受高質量高水準的生活情調,結交高富帥的國際名流或國際社會的行業精英,這就是高貴的、受萬眾景仰與膜拜的人生;反之,則是受人輕視的人生。《我愿意》中則把高貴做了另一番包裝,身為某鉆石公司董事長的楊年華,深藏不露,貌似赤貧,在穿著與行事方面與街頭流浪者無異,然而在與女主角接觸的過程中,他幽默豁達,細心周到,善解人意,家務活做得出色,以致讓強勢干練的女主角情不自禁地產生了被保護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對女主人公完全包容,充分信任與理解,在女主人公面臨情感難題時,他果斷大度地替女主人公解決了難題,不但沒有傷害任何人,反而使所有人皆有所得。所以所謂高貴就是擁有財富的同時不執拗于財富,不為財富所奴役,而是真心大度地給予和分享!相對于楊年華的大度雍容,另一男主角王洋則明顯多了些狹隘和猥瑣。
都市電影對都市景象的類似表達彰顯出一種顯而易見的等級觀念,種種炫富炫成功炫時尚的背后,無不隱藏著人們強烈的自我驕傲感與優越感。
(三)男尊女卑觀念
當下都市電影幾乎都是以女性視角展開劇情的,而且女性主人公形象相對于男性角色都較光鮮靚麗,才貌突出,似乎與男尊女卑觀念完全不相關,相反,倒是有女尊男卑傾向。這表現為男主人公在電影中大多軟弱、易變、無情、物質化。但是細細琢磨,在貌似女尊男卑的明線下,其實涌動著諸多男尊女卑觀念的暗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特別強調女性長相,而對男性長相則少有提及。雖然當下都市電影中的男女演員個個青春亮眼,少有相貌猥瑣不堪者,其顏值之高特別能滿足觀影者尤其是年輕的觀影者對外表美的期待,符合人之好色的本性。但是特別選擇顏值高的演員供大眾欣賞,這本身就把觀影者定位于看客的位置,而不是定位于共鳴者分享者的位置,直接導致因電影個性與精神力量的缺失而形成電影與觀眾的分離,導致電影藝術的物質化與淺表化、俗化。不僅如此,在電影《整容日記》、《小時代》系列中,觀眾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女性如果長相一般就很難得到異性歡心。郭晶和唐宛如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她們一個去整容,一個總是處于被譏諷和暗戀狀態中。相對而言,男性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因為男兒無丑相,社會對男性相貌的要求比對女性要少得多,男性無論長得如何,完全不妨礙其擔任寫字樓的老板或核心高層。
第二,特別強調女性一定要嫁得好才是真的好。嫁得好是指男人不僅要人品好,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資產。《我愿意》、《杜拉拉升職記》等電影中,女主人公最后都得到了人品和財產兼備尤其是財產豐厚的男性伴侶,收獲了幸福的愛情。這意味著女性長得再好看,在職場上再優秀,如果缺少男人愛慕,她終究是過不下去或過得很艱難的。因為女人天生比男性弱,她們需要男性特別是有個性有財富的男性做依靠。《小時代》中的四個女主角雖然表面看上去都風采迷人,風光無限,但她們遇到的男性卻似乎都不可靠,不是人品有問題,就是經濟上一無所有,因此到《小時代3》中,她們依然過著極其不穩定的生活,依然在努力奮斗,尋求著那個可以依靠的男人。可見,女性僅依靠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她的幸福必須有可靠的男性加入。
第三,男人是職場上的主宰,也是女人的主宰。由于當下都市電影中的都市場景都是寫字樓,從事的職業都與商業金融銀行貿易等有關系,因此電影故事都充滿濃厚的商業氣息,劇情都是圍繞著各類商業競爭而展開,而商業戰場很多人都認為是屬于男人的,女人在這一領域往往缺乏優勢,因為女人不如男人決絕果斷暴戾,也不像男人那樣有膽識與魄力。從《我的美女老板》、《小時代》、《親密敵人》等電影中,人們都可以發現在每一個成功女性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父親”,父親雖然不在場(死去或退居),但父親所代表的力量與尊嚴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劇中的女性。《小時代》系列中,顧里就始終無法與宮洺抗衡,雖然她出身顯赫,學國際金融,專業優秀,雖然她也冷酷霸氣,但她就是無法進入集團核心,更別說擔任集團掌門人;《親密敵人》中,雖然女主人公艾米梁在投行業方面的智商與戴瑞克李旗鼓相當, 但幾番較量下來,還是男主人公更勝一籌,因為男人不像女人那樣背著重重的情感包袱,處理工作職場上的問題更冷靜更果決。可見,男人才是商業戰場上的主人,女人充其量只是幫手而已。
所以從整體上看,當下都市電影中貌似都在強調女性的獨立與才情,強調女性與男性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工作能力方面的平分秋色,但在男女平等的敘事策略背后,卻依然暗藏玄機。盡管劇情不動聲色,但細心的觀眾還是發現,這些電影其實在反復地告知女性,女人不必太強勢,不必太有才,只要長相出眾,略有才情,女人一定能得到男人的垂青,說到底,女人的幸福都是靠男人來實現的。
當下都市電影不自覺地反映出的這些社會觀念其實也折射了電影表現的價值觀,“許多時候,大眾媒體不能成功地告訴人們該怎樣去思考,但令人驚奇的是,它卻能成功告訴讀者去思考什么……在不同的人看來,世界也是不同的,…這取決于文章的作者、記者編輯和出版商為他們繪制的是什么樣的思考路徑”[2]。當下都市電影為觀眾繪制的思考路徑顯而易見:要想在都市生活得很體面,受人尊敬,就得要長得好,要想方設法進入大公司或大集團,最好是世界500強的大集團公司,能找到掌管集團高層的人做嫁(娶)對象。
當下都市電影給觀眾提供了一種都市生活的理想模式,表現的幾乎都是人們可望而不可即的上流社會生活場景。
由于都市電影中很少展示都市底層生活,也鮮有表現人們怎樣奮斗怎樣努力的過程,因而觀眾很容易從都市電影中的繁華生活場景獲得便捷式判斷或認知。便捷式判斷是指人們根據一些很方便得到的信息得出的判斷,這種判斷當然不是客觀的,但人們一旦從得出的判斷中形成一種態度,就很難再改變其判斷結論。作為時下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電影對觀眾尤其是年青觀眾的影響之深遠早已經被眾多的研究者們所證實。盡管每個人心中的理想生活不盡相同,但當下都市電影所展示的繁華都市生活卻使很多觀眾不確定不明朗的理想生活有了明確的模樣,電影中的名牌、豪車、氣派大廈、集團董事或總監等一系列符號或標簽,無不對觀眾特別是在底層奮斗的觀眾和年青人、未成年人等,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他們根據這些不斷重復的符號或標簽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只有那樣生活,才不枉為人;只有過上了那樣的生活,才算真的活得有意義活得成功。這些判斷或者使他們興奮,或者使他們自卑,或者使他們憤怒,總之給他們的心靈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價值觀的滲透。當人們把電影中虛擬的景象認定是真實的生活景象時,人們就會推翻已習得的但不穩定的價值觀,不自覺地去摹仿虛擬景象,重新建構新的價值觀,因為電影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是大家都認可的,社會上很多人都類似電影中的描述,把富有者當成是成功者或有出息的人給予膜拜,擁有的財富越多,過得越奢侈,越說明一個人有出息有能力,活得有價值有份量。因此這就很容易形成有錢就有能力有價值的簡單判斷。這種判斷一旦形成,就會在內心直接產生拜金主義傾向。
第二,社會情緒的影響。既然財富是一個人能力的標志,那么電影中的那些男男女女是怎樣擁有這些錢財的呢?靠什么?憑什么?為什么?大多數都市電影對主人公們怎樣獲得貴族生活的過程并未做詳細的交待,即便是杜拉拉升職的過程也很是模糊,她在職場上取勝的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電影中沒有具體細節交待,而是浮光掠影地帶過;觀眾們看得最多的是出身豪門這樣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帶給觀眾的印象就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有了等級之別了。面對這樣天生的等級差別,觀眾們會在觀看電影時不斷權衡自己的現實處境,有的人會產生仇富心理,認為老天不公平,世道不公平,為什么自己就過得這樣不堪;有的人會極其自卑,自己無爹可拼,起點太低,怎么努力都趕不上別人,永遠別指望過上好生活;甚至有觀眾抱怨自己的爹不如電影中的爹那么財大氣粗……看同類電影越多,受到的刺激越大,心理越難平衡,情緒越難穩定,甚至會滋生一些反社會的攻擊性情緒。
第三,心理影響。首先是投機心理,關注短期效應,期待一夜暴富。當都市電影中的物質消費、繁華炫酷的一面不斷被強化的時候,就意味著它是被認可被稱贊的,就像馮小剛的電影《私人訂制》所展示的那樣,一個人的頂級豪華夢有人可以幫助實現,盡管幾個“顧客”的夢形態不一,內容不一,但他們表現出來的心理需求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渴望擁有最多的財富,成為可以自由支配與消費財富的貴族,找到做人上之人的感覺。雖然馮導的這一電影沒有獲得很高的口碑,但是卻也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生活中很多人的夢都與財富相關,一夜暴富的夢是可以實現的,只要你敢做夢,就有實現的無限可能。觀眾一旦從電影中捕捉到這些信息,就有可能在行為上采取走捷徑獲取財富的方法——投機取巧,詐騙造假等等。其次是攀比跟風心理。當下都市電影中美女酷男成堆,名牌豪車匯聚,呈現的同類場景越多,觀眾受刺激的頻率就越高,越容易被其營造的豪華氛圍所誘惑,于是人們熱衷于攀比跟風,哪怕一些名牌豪車跟自己的身份、經濟能力、個性特征完全不相稱不匹配,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得到,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擁有,不然顯得自己跟不上時代。第三,功利化心理。從當下都市電影所反映的情感模式看,門當戶對的愛情、經濟實用的友情、家境優越的親情似乎才最牢固,任何一種感情,只要出現經濟上的不對等或失衡,立即變得岌岌可危。這種情感導向讓很多觀眾不再相信情感的純粹性,而是相信經濟因素在愛情或友情中的作用,認為一個不考慮外在物質條件的婚姻一定是一樁不長久的或錯誤的婚姻,沒有物質來往的友情也不算是穩固的友情,甚至不能提供物質幫助的親情也難以稱得上是親密和諧的親情。任何關系都帶有功利化性質,任何情感都摻雜了物質與利益。
綜上所述,當下都市電影除了營造大量物質化夢境,迎合了都市人面子觀念、等級觀念、男尊女卑觀念外,其精神影響幾乎是空洞的,既不能對受眾的價值觀給予正向引導,也不能安撫人們焦躁的心靈。相反,它們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財富欲,使人們本來不安的心靈變得更加躁動,使本來就不確定的前景變得更加晦暗。
[1]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黃國光,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阿倫森.社會性動物[M].刑占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校:余中華)
Cognition of Urban Spectacles from 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 Movies
XIAO Zhiq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urban movies in current Chinese markets, which indicates a thriving trend. However, their cognitions of the urban spectacles are mostly unilateral or segmentary: characters in those movies are always beautiful girls and handsome guys who are elites in business world with foreign accents; the scenarios are homogeneous furious business rivalries interspersed with love stories and friendships as the spice. What those movies trying to describe are the luxurious lives of the upper class unreachable for ordinary people. They actually reflect the rooted ideologies such as decency, social grading and male supremacy etcetera. It is most likely that those movies make the audience cognize the world in a superficial way, thus exert tremendou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audience in both a psychological way and a cognitive way.
Chinese urban movies; cognition of urban; social psychology
2015-12-16
肖支群(1969— ),女,湖南常德人,長沙大學中文與影視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文學與影視。
J905
A
1008-4681(2017)01-0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