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泠星,方鑫楷
?
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
歐陽泠星,方鑫楷
(清遠市中醫院,清遠 511500)
目的 觀察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55例慢性濕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5例。治療組采用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治療1個月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療1個月后后總有效率為73.3%,對照組為68.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而治療組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為70.0%,對照組為32.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1)。結論 毫火針配合灸法是一種治療慢性濕疹的有效方法,遠期療效穩定。
針灸療法;濕疹;火針療法;艾條灸
慢性濕疹以患部皮膚的肥厚、粗糙、苔蘚樣變及瘙癢劇烈,頑固難治為特點[1]。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可轉為慢性濕疹。對于慢性濕疹的治療,藥物內服外敷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療效不夠理想。筆者采用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濕疹患者30例,并與常規藥物治療25例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5例慢性濕疹患者均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清遠市中醫院門診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5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5歲,平均(34±8)歲;病程最短3年,最長5年,平均(4.5±4.0)年。對照組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53歲,平均(33±9)歲;病程最短3年,最長5年,平均(4.3±3.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①多局限于某一部位;②皮損邊界清楚,有明顯的肥厚浸潤,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呈褐紅或褐色,常伴有丘皰疹、痂皮、抓痕,傾向濕潤變化;③常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有陣發性瘙癢。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皮損局限1~3處,年齡為18~55歲;②能夠接受并堅持毫火針治療;③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完成整個療程;④配合隨訪,觀察期內未采用除本研究外的其他治療方法。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治療前1個月內使用過皮質激素類藥物者;③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④不能按規定完成治療者;⑤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血液及精神系統疾病者;⑥發于二陰及面部者。
2.1 治療組
取皮損中心及皮損周圍外緣上下左右各1點為針刺點。患者根據皮損部位選擇適當體位,充分暴露皮損部位,進針點處常規消毒后,點燃乙醇燈,醫者左手將乙醇燈端起,靠近針刺點,右手以握筆狀持0.50 mm×25 mm的特制毫火針,將毫火針在乙醇燈上加熱至通紅,用燒紅的針體迅速刺入針刺點,并快速拔出,要求在每一個皮損部位連扎5針,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毫火針治療后,采用艾條懸灸治療,每一個皮損部位治療30 min。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1個月(15次)。
2.2 對照組
白天口服阿司咪唑片(息斯敏,西安揚森制藥廠生產)5 mg;晚上入睡前口服鹽酸賽庚啶片(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藥物治療每日1次,共治療1個月(30 d)。
3.1 觀察指標
3.1.1 皮損程度評分
慢性濕疹的皮損程度用0~3分進行評估。0分為無,皮損表現經仔細觀察后也不能確定;l分為輕,皮損表現確實存在,但需仔細觀察才能見到;2分為中,皮損表現可立即看到;3分為重,皮損表現非常明顯。
3.1.2 瘙癢程度評分[3]
0分為無瘙癢感;1分為偶爾出現瘙癢感;2分為持續出現瘙癢感;3分為瘙癢感強烈且不間斷出現,影響日常生活質量,癥狀無改善。
3.2 療效標準
將皮損程度評分和瘙癢程度評分的分值相加得出總積分,然后計算評分下降指數,評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痊愈:評分下降指數≥90%。
顯效:評分下降指數為60%~89%;
好轉:評分下降指數為20%~59%;
無效:評分下降指數<20%。
3.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3.3%,對照組為68.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后3個月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為70.0%,對照組為32.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1)。

表2 兩組治療后3個月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1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遷延而來[4-7]。目前臨床上常用西藥(如糖皮質激素類和抗組胺類藥物)進行治療,但存在副反應大、有藥物依賴及停藥易復發等問題[8]。中醫學認為,濕疹急性者責之于風、濕、熱、蟲等,而慢性者總不離血虛風燥[9-12]。《難經?二十二難》:“血主濡之。”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這一功能的協調具體體現在面色、肌肉、皮膚、毛發的有華和感覺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血的生成不足與持久過度耗損可引起以面色無華、肌膚干燥、毛發干枯為主要表現的血虛的病理變化,血虛日久亦可化燥生風引起皮膚瘙癢,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古訓。不治血固本則風難寧,往往造成惡性循環,而致血虛日益突出,肌膚失養,瘙癢難止,故治療當以養血活血[13-16]。
毫火針療法古稱“焠刺”“燔針”等,是用火將特制針體燒紅迅速刺入腧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通過加熱的針體,將火熱之能量由腧穴直接導入體內,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溫壯臟腑陽氣[17-18]。《本草從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故艾葉作施灸的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養血活血及防病保健作用[19]。火針借火熱之力,亦起到艾灸之功,共同達到溫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暢通[20]。再者,火針攜高溫直接刺激病變局部,使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病變組織被灼至炭化,粘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環狀態隨之改善,通過多次針刺及每次治療后一段時間的休整,機體對灼傷組織充分吸收,旺盛代謝,皮損部位的無菌性炎癥水腫逐漸縮小直至消失。
本研究結果顯示,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濕疹,無論近期還是遠期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對照組近期療效尚可,但遠期療效較差,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停藥的原因。此外,關于毫火針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濕疹的具體機理也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
[1] 馬紅艷,楊洪,康曉靜.超脈沖CO2點陣激光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J].新疆醫學,2012,19(9):47-4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6-147.
[3] 黃瑛,伍藝儀,馬萬里,等.中藥聯合半導體激光照射治療慢性濕疹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4,13 (3):39-41.
[4] 蔡海燕.濕疹治療中應用中醫辯證法的可行性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6,3(21):4140,4142.
[5] 王小媛,張永利.中藥經驗湯劑內服、罨包聯合地氯雷他定對急性手部濕疹患者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7):171-172.
[6] 潘賀,孫興華.中藥熏蒸坐浴聯合曲安奈德益康唑治療濕熱型肛周濕疹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10):88-90.
[7] 寇長貴,馮曉飛.復方甘草酸苷治療皮炎濕疹的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6,14(2): 1-4.
[8] 楊年華,匡琳,米蘭.丹龍止癢顆粒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的臨床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 (9):52-54.
[9] 江雪,錢思宇,張鐘,等.不同中醫治法對豚鼠亞急性-慢性濕疹模型療效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11(5):284-287.
[10] 龐亞輝,劉小凡.嬰幼兒濕疹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13,31(2):139-142.
[11] 張翊萍.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9):130-131.
[12] 李蘇,陳潔,李斌,等.濕疹中醫外治的臨床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14,32(6):188-190.
[13] 姜群群,李美力,劉衛兵.滋陰祛風湯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療效觀察及對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新中醫,2015,47(10):78-80.
[14] 王醊恩,楊毅.趙紹琴營血分證治理論在慢性濕疹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2): 175-177.
[15] 康潤芳,金浩然,楊恩品.濕疹從血論治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4):156-157.
[16] 王春波.濕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水平及白芍總苷治療前后的變化[J].中國醫藥科學,2015,5(8):49- 50.
[17] 謝建謀,虞露長,陳慶輝,等.毫火針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外治雜志,2016,25(5):7-8.
[18] 李姣姣,陳莉秋,朱勛兵.毫火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 2016,14(2):303-306.
[19] 王聯慶,畢曉林,王坤.艾灸作用淺談[J].陜西中醫, 2006,27(6):713.
[20] Li P, Wu YM, Li HM. 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vertigo due to Qi-blood deficiency by pricking Jingbailao (EX- HN 15) with fire needle therapy [J]., 2013,11(3):187-189.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Fire-filiform-needle Therapy plus Moxibustion for Chronic Eczema
-,-.
,5115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ire-filiform-needle therapy plus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chronic eczema. Method Fifty-f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5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fire-filiform-needle therapy plus moxibus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ordinary medications.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 after 1-month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fter one month treatment was 7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68.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0.05). Three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32.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1). Conclusion Fire-filiform-needle therapy plus moxibus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chronic eczema, and it can produce a consistent long-term efficac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czema; Fire-needle therapy; Moxa stick moxibustion
1005-0957(2017)03-0316-03
R246.7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3.0316
歐陽泠星(1972—),男,副主任醫師,碩士,Email:ouyanglingxing@126.com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