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曾愷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互聯網+”的潛在含義,可以用一個“互聯網+?=?”的公式來表示。在這個公式里,只有一個因素是明確的,那就是互聯網,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聯想:互聯網+傳統集市,淘寶出現了;互聯網+銀行,支付寶誕生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借由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數據、新思維與現有的產業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推動傳統產業的發展。于是,結合自身實際,我們開始思考,“互聯網+體育課”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個網絡、一個移動終端、一個體育課APP、校園體育通知、體育任課教師查詢、體育成績查詢、運動計時、體育場館電子信息、重要信息推送、體育教學評課留言板、校內運動朋友圈、實名二手交易圈、這就是“互聯網+體育課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將手機APP引入體育課,能夠讓公體課教學具有了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等特性,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傳統教學進程、形式和內容的轉型。
現在,大多數高校的體育教育主要包括體育課教學,學生體質測試,學生體育鍛煉考核,學校內各種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體育場館的管理等。工作內容多而雜,傳統的體育教學和管理模式根本無法實現高校體育的高效化,由此帶來的弊端逐漸顯露:體育課的選課仍然以人工為主,部分高校使用電腦選課,但其模式也相對比較陳舊,考勤更是以人工為主,全憑教師上課點到。學生的體質測試年年都進行,但相關的數據卻沒有得到保存、分析、處理和利用,造成大量的重復工作,也不便于學生和教師掌握情況。學生的體育鍛煉大多靠學生自覺參與,有些學校強制學生打卡簽到,不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越發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另外,由于缺乏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學校的體育競賽,體育場館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可見,現有的信息化管理的缺失造成了學校、學生、教師等多方面的不便。
當然,現在有許多高校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注重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利用互聯網來對本校的體育教育進行改革,但大多數仍舊采用的以電腦為主的客戶端管理。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針對高校大學生幾乎是手機不離身的社會現象,筆者認為利用手機APP來為高校體育服務,能夠使高校體育得到長足的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為我們高校的體育改革服務。首先,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國家各方面的意見進行整合,不再只是依靠人為經驗,小數據來制定相應的體育教學策略,使高校的體育教學更符合人們的需求。
同時,“大數據”通過對學生體育學習成果有效性的分析,可以促使和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通過“大數據”所搜集的相關數據來建模,然后根據模型來分析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方式,體育鍛煉頻率等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來預測和指導教學,真正體現高校體育教學“以人為本”的理念。
除此之外,“大數據”還可以對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記錄和追蹤,方便學生通過數據掌握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甚至是心理健康狀況。
“大數據”能促進高校體育課堂朝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利用“大數據”的高校體育課堂明顯比傳統課堂更具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高校體育的積極作用,促進高校體育的改革。
在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今天,移動網絡傳播范圍廣、受眾類型豐富、互動性強、方便、快捷的特點由此突顯出來。根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95億,較2015年底增長了755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 60.1%和36.8%,較 2015年底分別下降了 8.3和 5.7個百分點(如圖一)。其中,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73.3%,18—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到了30.3%(如圖二)。用戶越來越多的日常行為習慣,正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逐步向移動客戶端遷移。

圖1 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的比例
如今,隨著高校學生成為手機的龐大用戶群,手機APP在高校學生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甚至有許多高校已經開始使用手機APP為其體育教學服務。
201 5 年,武漢大學就使用了一款名為“漢姆運動”的手機APP,這款APP可用于記錄環跑成績,使環跑成績與學生的體育成績掛鉤,以鼓勵和監督參加體育活動。
201 6 年4月,浙江師范大學和金華職院的幾名學生聯合開發并推出一款名為“大伙邦”的手機APP,并在本校進行使用。這款APP具有多種功能,它可以用于體育課堂,完成體育課的點名,體育教師也可以借助此款APP進行教學。以定向課為例,體育教師只需將定向課程任務發布到APP上,學生通過登錄APP接受任務,然后在APP上查看電子地圖,再利用手機定位來探索。最后,教師可以利用APP對學生的運動過程進行追蹤,并對相關情況進行分析,還可以將學生的運動軌跡,運動時間等記錄下來,作為數據進行保存。除了這兩項功能外,此款APP還具有約跑等社交功能。推出不久后,該團隊對用戶進行了回訪,獲得了多數用戶的好評。同年10月,在湖南,包括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長沙師范在內多所高校都在本校的體育教學中推廣和使用手機APP,利用手機APP進行打卡,簽到,幫助考勤并計入成績,或給予額外的激勵性獎勵等。由此可見,手機APP在高校體育中正慢慢得到普及和推廣。
通過上文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手機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具有不少優勢
3.3.1 手機APP可以更有效的輔助高校體育教學
目前,手機APP種類繁多,學生和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來選擇或者設計。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極大的豐富了課程內容,使教學變得更加合理和富于趣味性。
3.3.2 手機APP便于學生掌握自身情況
手機APP可以使學生對自身情況了解得更加透徹。通過對人體相關數據的記錄和更新,對體育鍛煉的相關數據的記錄和追蹤,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和運動指數,幫助學生制定更加合理的運動計劃,選擇更加科學的鍛煉方法,做到“量身定做”。
3.3.3 手機APP能促使學生參加體育運動
手機APP的社交功能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通過“呼朋引伴”,“曬成績”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幫助學生克服毅力不足等問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利用手機APP輔助高校體育教學,可以豐富體育課程,滿足學生移動化學習的需求。不僅能提高體育課的時效性,促進高校體育改革的發展,而且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手機APP引入高校體育課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結果,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1] 2013 中國大數據市場發展行情分析.中國行業咨詢網[EB/OL].http://www.chinaconsulting.cn/news/20130909/s91284.html.
[2] 劉晨.高校體育信息化服務中手機APP的設計與應用[D].西南交通大學,2015.
[3] 何江明,劉晨,韋洪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高校體育手機APP設計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5(27):7-9.
[4] 陸璟.大數據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5]侯冬梅,谷雨,谷新勝.數據在科技、教育與信息領域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4(1):33-38.
[6]劉傳海,王清梅,錢俊偉.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