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義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 無錫 214000)
21世紀,競技體育的發展逐漸成為各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綜合實力的標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從1987年首次確定在全國51所高校招收高水平大學生運動員的初創階段,經過探索、全面改革至今,被教育部認定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高校有275所。我國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成績由初期中低水平進步到世界前列,這與我國高校大學生運動員人才培養方式有密切關系,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應根據時代要求進行科學定位,制定詳細訓練方案,為我國在世界大賽中爭創優異運動成績。
從國家圖書館、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在中國知網通過搜索“高校競技體育”查閱并收集了與本研宄相關文獻、期刊,并對查閱的文獻等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了解了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本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資料及理論依據。
對部分高校進行調查的同時,對專家、領導及教練員進行訪談,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據。
目前,學者劉海龍將“高校競技體育”定義為:“指大學通過招收有一定體育特長和愛好的學生運動員,并且提高他們的競技運動水平,以參加校際競技體育比賽為主,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一種教育過程”。我國第一部體育法的立法框架由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組成。由于高校競技體育對應的人群、訓練目的、方法不同于學校體育,更加突出高校競技體育的層次,它是我國競技體育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部分。
報告顯示,我國普通高校統計數量為2824所,其中經教育部批準取得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招收資格的院校為 275所,所占比重為 9.7%。各省市普通高校擁有高水平運動隊數量分布不均,最終影響高校競技體育間的競賽,不能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
高校大學生運動員的指導和管理在于教練員,教練員綜合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運動隊的成績,目前各高校教練員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一般,多數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高水平運動經歷欠缺,教練員崗位培訓較小導致先進的理念融入不到訓練中。可見,高校在對教師學歷要求提高的同時,教練員自身能力和執教水平應同步跟進,才能滿足目前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競技體育高水平運動員招生來源來自下面幾種途徑: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特招的體育特長生;省、市體校專業運動員;國家保送的優秀運動員。在這部分生源中,真正能培養出高水平、高文化層次的運動員相當有難度,高校各個方面設施和正規體育系統相比較沒有明顯優勢,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中,高水平運動人才偏少,多數為二級運動員水平。由此可見,高校生源問題制約著高校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
目前,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對“學生化、專業化”的培養模式研究不夠,學校只是把固有的培養模式照搬進行訓練,體育部門沒有在原有體制外給高校運動員的培養提供政策、制度的實際幫助,真正促進其“學生化、專業化”的制度無法形成。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在學習和訓練中存在明顯矛盾,高校招生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專業訓練其最終目的是幫助學校參加全國比賽,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為學校取得榮譽,從而忽視了運動員文化的學習,這樣不能達到大學生運動員全面、綜合發展的目的。
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的培養需要經濟基礎作為支撐,關系到高校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高校競技體育運動員參加競賽經費主要來源為學校撥款,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各種大型賽事的需求,運動員只有參加競賽才能保持高水平,才能不斷尋求突破,根據高校教練員的反應情況,經費不足成為制約競技成績突破的關鍵點。
根據調查顯示,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場地基本滿足需求,但一些項目的特殊性如跳水、賽艇等開展具有一定難度。各個高校競技體育運動員訓練專用場地較少,基本都是和日常教學混用,這樣難以保證運動員正常的訓練量及運動成績。
高校競技體育運動員工作問題不理想,較少一部分競技水平突出,繼續在專業技術上發展,然而大部分運動員畢業具備較好運動水平,但缺乏知識技能,導致畢業證書含金量底,在目前競爭激烈的潮流中根本毫無優勢可言,從而轉向其它行業,造成體育資源的浪費,影響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
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通過運動競賽進行檢驗,競賽能促進各高校競技水平的穩步提升,加強文化交流。目前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參加高規格競賽較少,難以滿足日常訓練的需求。運動員只有參加競賽,才能挖掘其潛能,教練員才能發現目前先進的訓練理念,融入到訓練中促進運動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我國現有的高校競賽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對高水平競賽缺乏統一的科學化管理。高校運動員參加的競賽時間間隔都是 4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省級運動會,其它高規格競賽較少,加上高校運動員競賽獎勵得不到保證影響運動員正常訓練,種種因素都限制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
該模式的運行解決了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經費主要來源學校撥款的問題,合理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高校競技體育事業,企業利用學校體育資源進行宣傳發展其團隊,二者交換資源進行互補實現各自目標。相比較其它培養模式而言,“校企結合”適應時代需求,直接解決實際經費問題,更加適應今后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目前高校“校企結合”成功的學校代表是三峽大學足球隊,從2005年正式成立高水平足球隊,連續創造佳績,充分表現其發展成熟,機制運行規范,領導重視度高,運動員招生水平好。企業通過在競賽中冠名提高知名度,并解決運動員就業問題,推動了高校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該模式解決了高校競技體育人培養中運動員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高校教師教授理論的同時接觸運動訓練,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能進一步提升教練員綜合能力。目前各高校教學、訓練、科研的關系屬于辯證統一,三者不可或缺,現階段實施“三位一體”新型辦學模式成功代表是南體模式。它改變原先傳統的獨立運動,自成體系模式,科學的進行改革,成功將三者打造成一個共同體。“三結合”模式逐漸成為時代潮流,成為各體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選擇,它將各種資源充分整合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推進體育院校自身建設發展。
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高、精、尖”的趨勢及其教練員崗位特殊化的要求告訴我們,高校競技體育應承認教練員的重要性。
教練員崗位的特殊化表現在其從繁忙的教學中抽出來專門從事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及其管理,二是引進高水平的專職教練員。教練員帶隊參加各類競賽獲得的運動成績應作為其評定職稱的砝碼,為教練員職稱評定獲得相應保證。
在高校運動員參加的各個項目中大學生各單項運動協會應該擁有本項目的管理權,同時高校系統的競賽應與時俱進同外面競技體育賽事相結合,進一步增強技術間的交流和學習,促進運動技能的增長。
各類高水平競技賽事的主辦單位如體協、體育院校體協、單項協會應加強同企業、各贊助商的合作,讓賽事有序進行,準備好運動競賽,對各大賽事進行包裝,創造良好的校園運動氣氛,同時加強對賽事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賽事品牌,培養品牌文化,進而形成一系列大學生品牌賽事,獲得更多學生的關注。
當今國際,無論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還是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均有走政府與社會結合型管理模式的趨勢。我國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職能,大力培植社會組織,就是為了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政府、市場、社會三元結構的“善治”治理模式。因此,建立政府與社會結合型的三級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既符合國際發展潮流,又適應我國改革、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現已進入全面改革階段,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相應問題,在遵循科學發展觀前提下,堅持高校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各方面資源,將高校教育、科研、綜合實力和體育競賽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高層次競技體育人才。同時,應改變傳統的體育競賽發展理念,讓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呈現出多元化態勢。
[1] 池建.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管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2-22.
[2] 劉海元.中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10-25.
[3] 張蘇.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04:94.
[4] 龔波.我國高校競技體育項目布局現狀及優化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15.
[5] 肖林鵬.中國競技體育發展觀與發展模式的演變[J].體育學刊,2003,10(2):135-136.
[6] 邦婕,楊樺.“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新體系構建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