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未來我國高職教育的主要模式。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結合專業、結合實踐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與企業目標是否一致、能否為企業帶來效益、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等諸多障礙。基于此,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須以共贏為原則,規范創新創業活動流程,明確學校、企業、學生各方權責,才能協調各方利益,使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順利進行。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創新創業;優勢;障礙;對策
作者簡介:史明艷(1979-),女,四川宜賓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提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編號:14SKS17),主持人:史明艷;重慶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職業人視角的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重慶為例”(編號:152074),主持人:賈小波。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5-0023-04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熱點,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對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開始試行現代學徒制的職教模式,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與本科院校截然不同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如何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現代學徒制模式的特色
現代學徒制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著力試行的職業教育制度,是傳統意義上的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的結合,具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與現行的職業教育制度相比,現代學徒制呈現出鮮明的特色[1]。
(一)辦學主體:校企聯合
與現行的高職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教育的辦學主體不僅僅是高職院校,還有另一個辦學主體——企業,也就是說,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成為高職教育的辦學主體,即校企聯合辦學。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高職教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學校教育,而是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結合,因此具有半工半讀的性質。事實上,目前現代學徒制的試行,既是對我國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等教育模式改革嘗試的深化,也是對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國家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的借鑒與吸收,是高職教育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拓展。
(二)培養模式: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學徒制最具特色的部分。在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試行的現代學徒制的模式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招生與招工一體化,具體表述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這在我國高職教育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因為這涉及到高職院校招生模式、考核模式的重新考量,需要校企聯合共同制定人才的培養方案,而不像以往由高職院校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實施半工半讀,學生的理論學習部分在學校,實踐部分在企業。理論學習與崗位實踐相結合,這樣的好處是既彌補了以往高職教育實踐的不足,也彌補了傳統學徒培訓理論基礎薄弱的不足,學校和企業分工明確,職業院校負責專業知識教學,企業負責崗位技能訓練,校企一體化實施育人活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增強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與現代產業接軌,成為可雇傭能力強的技術人才;又增強了企業人才供給的連續性和針對性,也更容易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更好地融入企業文化。
當然,工學結合的問題還是存在的:一方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責任確立的問題,需要明確責任方,以便對學生進行管理與評價,否則容易形成校企雙方的扯皮推諉,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問題,理論的教學既要考慮到實踐的針對性,又要考慮到未來學生的專業發展,爭取學生理論學習“寬口徑”。
(三)師資隊伍:專兼結合
與現行的高職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現代學徒制實施雙導師制,即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由高職院校的教師和企業的師傅共同完成。高職院校教師負責學生的專業知識教學,屬于專業教師;企業的師傅負責學生的崗位技能訓練,屬于兼職教師。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師資隊伍是校企兼顧、專兼結合的,其中高職院校教師主要作用是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企業師傅主要作用是通過言傳身教指導學生技能實訓,適應崗位,積累經驗[2]。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注意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的溝通協調,統一解決人才培養中的問題,避免在人才培養中發生分歧,使學生不知所措,影響人才培養。
二、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
現代學徒制作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生產第一線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礎,也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非常明顯:
(一)結合專業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明確了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指出,創新創業教育要“結合專業”來開展。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相結合,既是為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動力,又是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基地的應有之義。首先,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立足于專業開展,可以讓學生發揮所長,磨練專業技能,在創業的同時也利于專業技能的成長;其次,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立足于專業開展,更有利于產生與專業聯系緊密的創業項目,這些項目經孵化,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發展動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國民經濟質量,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第三,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立足于專業開展,有利于降低學生創業的盲目性,就目前來說,很多學生創業的熱情高,也不乏奇思妙想,但卻很難落實到實際,還有的跟風創業,開面館、送快遞,往往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同時,干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創業的成功率也低;第四,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立足于專業開展,也有利于發現目前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專業教育進一步發展[3]。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聯合的現代職教模式,其核心內容就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現代學徒制就是基于專業教育開展的。因此,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帶有明顯的結合專業的特征,符合創新創業教育要“結合專業”來開展的要求。同時,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更能產生具有專業創新性和行業需求性的創業項目,極具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結合實踐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是基于實踐的教育,其目標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顯性成果則是以技術創新為內核的創業項目以及創業項目的孵化,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比重大,而且是頂崗實習,使得學生能夠長期接觸到生產第一線,這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基礎:首先,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頂崗實習,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接觸到了生產實際,更有利于學生發現行業需求,產生創業項目,避免了以往創新教育閉門造車的盲目性;其次,企業具有雄厚的物質保障,有成型的運行體系,有豐富的技術經驗與生產積累,這些都為學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便利;第三,企業的師傅具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可以對學生的技術創新提供指導,讓學生在創業項目的探索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更有利于創業項目的產生。
三、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障礙
雖然現代學徒制模式對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開展有著諸多優勢,但阻礙因素也不容忽視。由于現代學徒制模式是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因此,企業利益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就目前來看,在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推行過程中,政府和學校的熱情明顯要高于企業,其主要原因也是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參與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人才有所顧慮,表現較“冷”。首先,對于技術要求高的崗位來說,學生的專業能力明顯不足,難以勝任相關的崗位,對企業的貢獻度較低,因此,從生產角度來說,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人才來解決崗位需求很難實施;其次,企業的師傅帶學生,勢必影響師傅的精力,使師傅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難免影響經濟效益;第三,企業更加看重既得利益,希望有現成的人才可用,而不愿花費人力物力去培養人才,這樣成本相對較高;第四,即使企業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也未必能留得住,很可能為別人做嫁衣,一旦培養的學生去了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不僅辛苦白費了,還容易造成意外的損失,比如技術機密的泄露等。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同樣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因為一旦企業的利益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不能協調一致,甚至發生沖突,不僅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難以進行,還會傷害企業對現代學徒制參與的熱情[4]。
(一)創新創業目標與企業目標是否一致
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作為企業員工的身份得以確認,因此,學生作為企業員工的創新創業活動的目標,應該與企業發展的目標相一致。如果學生創新創業的目標與企業發展的目標相悖,企業自然不愿意投入時間、精力甚至物質,來支持學生技術創新,而得不到企業支持的學生在技術創新方面難免舉步維艱。此外,一旦學生創新創業的目標與企業發展的目標相悖,學生還會被企業認為是“不務正業”,甚至懷疑學生頂崗實訓的動機。試想,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孵化另外一家企業,而且這家企業還是和企業自身業務范圍近似、具有明顯競爭關系的企業。
(二)創新創業活動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效益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的教育內容,卻不是企業的活動內容,高職院校對于投入產出比可以不考慮,但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卻不能不考慮。因此,創新創業活動能否為企業帶來效益,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很多企業因為考慮到創新創業活動的風險,對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望而卻步,不敢給予足夠的支持,這也使得學生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嘗試創新創業活動的時候很可能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因為,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去支持沒有利潤預期的項目,那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悖,也會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
(三)創業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問題
創業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問題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最復雜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就會失去了開展的現實基礎。在這個問題上,有三組關系需要捋順:第一組,學生-師傅關系,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企業師傅帶學生進行崗位實踐,而作為技術創新的創業項目往往就產生于崗位實踐中,這個時候,創業項目的知識產權如何在學生與師傅之間清晰就是個問題,此外,企業師傅在工作經驗上明顯優于學生,在聽取學生創意后獨立進行創業項目研發也并非不可能,這時候又該如何清晰知識產權[5];第二組,學生-企業關系,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是以企業生產環境為依托進行技術創新的,那么,企業在創業項目上具有何等權利應該清晰,否則,學生或者學生和企業師傅一起,以創業項目為核心另立爐灶,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這顯然不是企業愿意看到的,企業會因此質疑創新創業教育,甚至遠離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還容易產生法律糾紛;第三,學校-企業-學生之間的關系,創新創教育屬于學校教育范疇、現代學徒制屬于校企合作范疇,而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是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進行的,其項目的知識產權也理應由三方共同協定,如果不能清晰產權,極易使三方合作處于僵局甚至破裂。因此,要想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使之順利開展,必須要綜合考慮學校、企業(含企業師傅)、學生等參與方,明確各種權責,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阻礙,避免法律糾紛,還可以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促進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
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遵循各方共贏的原則、清晰流程、明確權責,才能保證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順利進行。
(一)原則:共贏
毫無疑問,共贏是合作各方共同的追求。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本著共贏的原則,將學生、學校、企業(含企業師傅)等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要素作為合作各方加以考慮,以共贏的原則分配利益,積極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為創業項目的產生與孵化做出自己的貢獻。具體來說,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可以從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獲得社會聲譽、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還可以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也可以根據貢獻度獲得一部分知識產權;學生、企業(含企業師傅)則可以依據貢獻度經過協商,合理分配知識產權。
(二)流程:規范
規范流程也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創新創業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具體來說,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創新創業活動應該以如下流程規范進行:首先,意向評估,學生產生技術創新的意向后,應該以書面的形式上報學校,學校組織專業人士進行意向評估,并備案,對項目的知識產權做初步保護;第二,項目立項,意向評估通過后,由學校牽頭,學生、企業(含企業師傅)共同商討,達成意向,對意向進行正式立項,項目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第三,項目啟動,項目立項后,由學生主導,企業師傅輔助,學校提供專業支持,企業提供技術環境,開始項目研發工作,學生負責向學校及企業匯報進度及遇到的問題;第四,項目結項,項目完成后,由學生及企業師傅陳述項目情況,由學校從專業角度、企業從應用角度全面評估項目價值,給出結論;第五,項目孵化,項目孵化由學生、學校、企業(含企業師傅)三方協商確定項目孵化的相關事宜,進一步明確知識產權,進而進行項目孵化。
(三)權責:明確
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的權責需要明確,這一點非常關鍵[6]。首先,學生作為項目的發起者,具有設計方案、管理團隊、把握流程、攻堅克難的責任,也有獲得學校專業支持和企業環境支持的權利,理應在項目知識產權中占據一定份額;第二,學校作為學生的主管單位、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者,具有協調各方關系、提供專業支持、評估項目意向及項目價值的義務,享有參與產學研結合活動的權利,視情況決定是否獲取項目的知識產權份額;企業作為創新創業活動的主要支持者,具有提供創業環境、委派指導師傅、評估項目價值的義務,同時享受項目的部分知識產權。此外,為了保證了企業的權益,企業應該具有與學生合作優先孵化創業項目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鄭丹.淺析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8):60-62.
[2]陳海峰.現代學徒制的本質及模式多樣化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8):45-48.
[3]覃成強,馮艷,于娜.論高校創業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中國成人教育,2013(3):12-14.
[4]張啟富.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困境與實踐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3):45-51.
[5]李進.現代學徒制與高職學生學習效能感的耦合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5(3):40-42.
[6]杜啟平,熊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