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皓翔

城市下水道常常被稱作為一座城市的良心,而地溝油則是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據統計,我國每年約產生300萬噸地溝油,令人不安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溝油的最終去向。2012~2013年期間陸續曝光多起地溝油回流餐桌事件,一度引起社會的恐慌,然而令人真正擔憂的是這種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的地溝油交易依然活躍于非法的灰色交易鏈中。
隨著國內地溝油問題越發地迫在眉睫,一位年輕人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他創立的MotionECO道蘭環能團隊,提出用廢棄物制成綠色燃料來實現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方案,致力于把本地"地溝油"安全回收轉化成為環保生物燃料, 解決食品安全的社會問題和燃料質量的環境問題,為中國的地溝油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式。
第九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于7月10日在天津大學拉開序幕。50余名在氣候變化及環境領域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學者,政府及青年代表應邀出席。本屆峰會以“青創未來”為主題,從簡衣、優食、綠居、智行四個議題切入,全面探索氣候變化下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活方式。這位年輕人作為分論壇演講嘉賓,蒞臨活動現場并做了精彩分享。
他就是劉疏桐,這個被戲稱為“地溝油小王子”的年輕人不僅是哈佛社會創新種子社區Harvard SEED fellow、阿拉善 SEE 創綠家、愛佑基金會創益家,還是贏之有道全球社會創新大賽中國賽區的冠軍,并在全球總決賽中獲得了全球第七的成績。
劉疏桐畢業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環境與能源管理碩士。自高中畢業后就留學荷蘭,在荷蘭工作學習了9年,本科學習物流專業的他,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四大快遞公司TNT的CSR部門,從事電動車項目,從此與環保結緣,開始關注環保新能源,因此研究生選了環境新能源專業。
地溝油事件爆發的契機,也讓劉疏桐開始關注廢油回收領域。“為什么國內和國外的‘地溝油’會有如此的天差地別?國外能回收利用帶來環保經濟效益,而國內卻還產生社會問題,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帶著這個問題,劉疏桐在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選擇了研究廢油回收利用作為生物燃料的潛力和可能性,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他發現國內的廢油同樣可以用作生物燃料回收利用。
在進入世界第一家生物航空燃料供應商SkyNRG后,劉疏桐主要擔任亞洲可持續燃料供應鏈的工作,曾經把亞洲大量的“地溝油”運往歐洲制作生物燃料,這份工作也為他而后的創業打下了基礎。但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之時,他果斷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荷蘭戶籍,決定回國創立道蘭環能MotionECO,擔起社會公益的責任,做一個社會創業家。
“國內每年有好幾百萬噸廢油的產生,但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他們都去哪兒了。” 談起創立道蘭環能的初衷,劉疏桐說,“為什么要把中國的廢油運到國外去做生物燃料呢?為什么國內行不通呢?我希望在中國能找到一個有效的可持續的方法。”
“在不斷探索和研究后,我們找到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把地溝油回收制成生物燃料,將其用于最容易實現其價值的交通領域,比起普通的石油燃料,溫室氣體減排效率最高可達到90%。每3萬噸地溝油生物替代燃料,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6000噸。這既解決了地溝油的食品安全問題,又幫助了交通方面的減排。”說到自己這個方案的未來與前景時,劉疏桐充滿信心,“雖然這個方案依然在不斷完善中,但是這個構思是可行的,也是可持續的,現在大中城市正在開展改革,加嚴對地溝油的管控,未來仍然有很多機會。”
在這條灰色的地溝油交易鏈中,產業鏈中利益各方錯綜復雜的關系和國內三桶油對石油的壟斷也使得劉疏桐在推進這個方案的時候也遇到了不少阻礙,“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有不同的訴求。對政府來說,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對企業來說,關注的是如何控制成本。對民眾來說,關注的是食品安全問題。我們要在站各個利益群體的立場上去理解他們。”劉疏桐告訴我們,“缺乏政府的引導,末端的開放接受度低和石油牌照準入制度是目前項目推進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在歐洲地區,是強制要求石油售賣企業在柴油中調配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但在中國,由于缺少引導和支持,在打通供應鏈的過程中難免有很多阻礙,通過初期的探索,我們也轉換了思路,從供應鏈切入,找一些環保意愿較高的大企業如宜家等,我們將自己的產品提供給宜家的車隊,為他們提供更環保的方案。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行業,需要我們溝通好各個渠道,整合各個渠道的資源。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側面切入,在示范項目成功驗證了其可行性之后再去推廣到大規模的物流公司、船舶公司,目前我們已經聯合同濟大學、上海食品安全辦事處,把上海本地廢棄食用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供給上海公交公司使用,已經有100輛使用‘地溝油’燃料的公交車在路上跑了。”
隨著國家管控越來越嚴,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非法回收“地溝油”的風險很大,開始“松口”,愿意找環保企業合作尋找正規、環保的解決方案,“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未來可以更好的發展這個產業,”談及未來的發展,劉疏桐說,“首先我覺得這個行業未來會更加的開放,政府也會給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地改善,比如在從餐廳回收地溝油的時候,我們用食用油來與他們交換,這樣我們既解決了他們的廢油問題,還為他們供應了他們需要的健康的食用油,雙方的利益訴求都得到了滿足。目前,我們也在開發智能物聯網收油系統,希望能將其植入各個城市的餐廳,并為他們提供廢油收集裝置,實現廢油收集更加透明化,建立“城市油田”網絡,將各個城市的廢油用于各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
談及創業經歷中的種種困難,劉疏桐顯得非常的樂觀與釋然,“問題總是會不斷產生的,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決它們。我可以開放接受不同行業的意見,也比較容易接受很多不同的結果,不論結果是好是壞,我更享受的是這個的過程。”
在國家大力支持“雙創”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及年輕人加入到創業大軍中來,然而很多年輕人止步于構想階段,他們能提出一些新穎的想法,但缺乏具有切實意義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或者產品。對于這種現象,劉疏桐建議年輕人不要盲目創業,“找到問題的本質,針對這個問題不斷深化它,真正的找到痛點,開發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案,這樣會更有持續性和長久的戰斗力。”
“希望能在這個灰色的產業里給大家帶來更多積極的正能量,去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加入到環保節能的行動。”這是劉疏桐的期望,我們相信隨著國家支持的增加、市場開放的提高、民眾接受度的上升,道蘭環能的理念會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我們的未來也會向著更加綠色、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