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賢慶

全球生態治理是在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下國家和其他自主的行動主體共同處理生態環境事務的總和,試圖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合理的治理辦法。
20世紀中葉以來,環境問題首先在發達國家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發達國家開始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伴隨著生態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從整體視角來考察人與環境關系越來越成為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共同體,人類社會越來越明顯地走向全球化,如何合理地分配整體性的環境資源和承擔環境責任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有關環境的治理被提上議程。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資源分配、政治格局等國際性問題,全球治理的概念開始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全球治理要求主體從以國家、政府為主體發展到包括任何意愿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自主個體和社會組織,要求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處理以政治管理為主走向民主協商的共同治理。[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 楊雪冬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79頁;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第1期;俞可平主編.全球化:全球治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151頁;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張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
有關全球生態治理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全球的”、“生態”和“治理”三個詞的內涵進行分析并給出其定義和內涵。首先,“全球的”在地理層級上包括了從地方到國家和國際的各層級,同時在行動主體上包括了從個人,到社會組織,再到政府和國際組織等各種自主行動主體;它囊括了從政府、商業、非政府組織、大學、研究中心、基金,甚至個人等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治理活動。其次,“生態”意指生態學和存活生物共同棲居的邏輯[Rolston, Holmes,III. 2012. 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next Millennium for Life on Earth,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158;盧風.生態文明新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第11頁.],它強調自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包含著人與其它各種生物的分布以及其中的豐富多樣性。最后,“治理”是一種機制,它在認可政府管理和法制的前提下,提倡多種類型的行動主體,提倡超出單一權威的多層次目標和責任,通過它,國家和其他自主的行動主體將會在國際共同體里分享全球社會合作的生態環境利益與責任。[英瓦爾·卡爾松,什里達特·蘭法爾主編. 天涯成比鄰---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報告.趙仲強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詹姆斯·N·羅西瑙主編. 沒有政府的治理.張勝軍、劉小林等譯.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第5頁;Okereke, Chukwumerije. 2008.Global Justice and Neolibe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14; Saunier, Richard E.and Meganck, Richard A. 2009(2007). Dictionary and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Second Edition). London · Sterling,VA: Earthscan. p.3. ]基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出全球生態治理的描述性定義:在沒有世界政府的情況下,國家和各種非政府行為主體通過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法進行談判協商,權衡各自有關環境生態的利益與責任,為解決各種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而建立自主執行的規則、機構或機制等的總和。全球生態治理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就參與主體而言,任何自愿參與的行動主體都具有平等的參與權;就參與方法而言,各行動主體應該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合作;就具體執行而言,各行動主體應該基于自己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利益承擔相應的責任;就結果上而言,應該形成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但具有開放性的各種規則。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全球生態治理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伴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持續惡化,全球生態治理面臨著層出不窮的壓力與挑戰:一是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持續緊張;二是全球生態治理模式與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之間的不對稱;三是全球生態治理機制難以適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新形式。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很多環境資源作為整體性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點,許多行動主體在沒有或很少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時依然可以享受生態環境的利益,這導致全球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就第二個方面而言,全球生態治理模式呈現的問題是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既包括縱深層面的地方治理、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等,也包括生態環境改變與經濟發展、政治格局形成等關系的界定。然而,多種方式在沒有國家權威的保障下很難發揮實際效果,而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治理模式因為國家貧富發展的不均衡在生態環境資源的分配和生態環境責任的承擔上存在很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就第三個方面而言,全球生態治理機制的規范性權威在面對多角度、多維度的環境問題時,很難兼顧及時性和靈活性。
自從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生態文明”以來,中國領導層和中國社會都十分重視全球生態治理對中國生態文明的重要影響,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生態治理觀:在國際上,中國堅持以發展中的大國身份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一方面以大國身份積極承擔生態環境治理的合理的國際責任,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利益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爭取全球環境治理中的發言權和話語權,積極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平衡全球環境治理中的權利與義務。在國內,堅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