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吳冠斌通訊員 王進仕

從青龍縣城出發,沿著曲折盤旋的山體公路,繞過數個彎口,經過約30分鐘的車程,便到了青龍縣肖營子初級中學(以下簡稱肖營子初中)。肖營子初中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學校,地處肖營子村,海拔900多米。這所學校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境:不少教師把學校當成了“中轉站”,呆不了多久就走;學生缺乏組織紀律觀念,離校也不向老師打招呼。然而,就是這樣一所偏僻的農村學校,從名不見經傳發展為青龍縣“農村品牌學校”,吸引眾多教育同仁前來取經。如今,肖營子初中的師生們都說:“這里就是我們溫暖的家。”
從“中轉站”到“溫暖的家”,這般變化無疑是一次巨大突破。“肖營子現象”成了熱點,令同行嘖嘖稱贊,人們都在探究她成功的“秘訣”。
“其實也沒啥秘訣”,肖營子初中的校長鄭新權笑著說,“我們只是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突破口,設法讓校園充滿文化氣息。一旦師生有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校園環境園林化,校園布局知識化,進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這是我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校長鄭新權如是說。
“全環境育人”——這是肖營子初中追求的教育理念。
整體規劃,精心組織;分步實施,逐漸完善。在全校師生的通力合作、精誠付出中,鄭新權校長精心繪制的校園美化、綠化藍圖,變成了現實。如今,學校的教學區、體育運動區和生活區相對獨立,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櫥窗里,及時更新學校大型活動、班級文化建設剪影,介紹“學生之星”“勵志之星”“運動之星”“星級宿舍”的主要事跡;草坪上,擺放著形態各異的景觀石,上面刻著“勤學靜思”“敏言力行”“陽光健康”等文字,精美的提示牌上印有“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走廊上盡顯你的文雅,操場上展示你的英姿”等提示語;圖書館、實驗室內也都張貼了名人名言和安全疏散示意圖……
肖營子初中在食堂外面的墻體上,設立了“國學經典宣傳欄”,集中展示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和古詩詞插畫。據介紹,這些字畫都是老師們一筆一畫繪制而成。宣傳欄內容豐富且具有教育意義,例如“顏回食污”“張良拾履”教育學生要尊師重友,“王羲之練字”“祖瑩藏火”鼓勵學生謙遜好學,“蘇武牧羊”告訴學生要愛國,“游子吟”告訴學生要懂得感恩。鄭校長說:“這些優秀的國學經典,通過壁畫形式表現出來,更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樓道墻壁掛畫也是肖營子初中重點打造的“校園文化名片”。該校美術教師劉艷紅告訴記者,許多學生都有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的興趣和天賦,為此,學校成立了相關興趣小組。如何才能把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呢?老師們一致決議讓作品出現在同學們天天都經過的樓道里。以節能減排、科技發明、廢物利用為主題的作品,在肯定學生才能的同時,也激發著學生的創作欲望。
“不簡單,不簡單……”今年6月份,青龍縣校園文化建設現場會在肖營子初中召開,前來參會的許多校長大發感慨,一連幾個“不簡單”。
在肖營子初中的課堂上,記者沒有見到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沒有見到學生眉頭緊鎖、無從下筆。在這里,七八個學生為一組,他們手拿課本,站起來聚在一起,個個都能侃侃而談,闡述自己的觀點,臉上充滿了陽光。“我來說”“我補充”“我質疑”“我糾正”……每個小組都踴躍參與到課堂當中,學生們不再是聽眾,而是成了課堂的主體。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第一要務;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追求。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把‘課堂’變成‘講堂’,既是近年來學校管理者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鄭新權告訴記者。
正是在這樣的初衷下,鄭新權校長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于漪老師的“互動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為本、以學定教”“少講精練、注重實效”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組歷經多年探索后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學校在對其考證、梳理、總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
在“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中,“1”指的是課堂教學要抓住問題這條主線,通過解決一個個問題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3”指課堂教學分自主學習、互動對話、鞏固延伸三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都要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5”指的整節課的教學在三階段下又分為情境導入、揭示主題,自主探究、個體建構,小組討論、合作提升,互動展示、評研深化,反饋達標、拓展延伸,五個基本環節。
據介紹,“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要求教師在備課上下足功夫,既要鉆研課程標準、教科書和有關參考資料,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針對學生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該校王淑娟老師這樣描述:“這種課堂教學不僅解放了教師,留給學生充足的探討互動時間,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以文言文學習為例,學生在課前先解決文言讀音和弄清陌生字詞義,課上小組合作解決自主學習中的疑問、完成重點詞句的翻譯以及理清文章脈絡層次,當小組合作后仍存在問題時,教師再去教。這就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目標去學習,而且學習效果特別好。”
肖營子初中1000多名學生中近20%的孩子屬于留守兒童,這部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倘若管理不當,很容易成為“脫韁的野馬”。怎么辦?讓學生寄宿在學校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但學生和家長剛開始可并不情愿。為什么?條件太差了!學生這般吐槽:冬天冷,沒熱水洗腳;夏天熱,有蚊蟲叮咬。
“必須設法讓學生愿意住在學校。”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肖營子初中新建了一棟學生宿舍樓,每間宿舍有8個床位,衛生間、暖氣等設備齊全;另外,學校還在宿舍樓道、走廊安裝了監控系統,為學生安全又增設了一道防線。如今的肖營子初中,用學生的話說:“住在寢室比在家里還要舒適。”
想要住得舒適,僅有好的硬件還不夠。在很多學校,男生的寢室往往是臟亂差地方,教師們只能“望而卻步”。而當記者一行走進肖營子初中的男生寢室時,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寢室內沒有任何異味,墻壁上張貼著寢室管理制度、寢室文化和安全小常識,被子折疊成塊、毛巾晾掛成線、鞋子擺放成線。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學生們喜歡住在這里了。
記者注意到,每扇宿舍門后面都張貼著《肖營子初中星級宿舍評比細則》,各類物品擺放的位置、方向,以及順序均有評分標準。
“值班教師每天根據這些細則對照檢查,量化打分。對每期評出的‘星級宿舍’,學校將通過廣播、櫥窗、校內報紙等形式進行宣傳表彰,表彰范圍不僅涉及宿舍,還要涉及班級及宿舍長。”副校長肖文超補充道。
“此外,學校還制定了《寄宿生管理暫行規定》《值班教師工作責任制》《飲食衛生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起初老師們認為這些制度可有可無,可執行一段時間后,住校生管理工作變得有條不紊,我們反而輕松了。”何惠老師感觸很多。
八年級四班的小張剛進初一時,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中間一直沒回來過,直到去年寒假前,母親才特意來看兒子。當她看到干凈的床鋪和整齊的鞋子時,連聲說:“我兒子真的長大了。”要知道小張剛到肖營子初中時不僅衣服不會洗,被子不會疊,就連床鋪也不會收拾。何老師從疊被子開始,天天到宿舍手把手地教小張,直到他對老師說:“何老師,我都會了,謝謝您。”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如今,肖營子初中的教育質量早已走出低谷,課堂教學、“體育、藝術2+1”項目在青龍縣同類學校中位居前列。對此,鄭新權并不滿足,因為肖營子初中的未來遠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