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云

中國不乏具有“喬布斯”式潛能的創業家、實業家“種子選手”,但“他”能否正常發芽、破土、成長、結果,還要看土壤的品種和質量
全國“兩會”果然歷來都是熱點集散地,“錢學森之問”已經在N次“全國”兩會上被一再重提,今年“兩會”又多了一個“潘剛之問”——“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呢?”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首發此問是在2005年,據傳也是錢老的臨終遺言。四年后錢老病逝,隨后11位教授聯名公開上書教育部部長及全國教育界: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此后,2010年至2014年間,每次的全國“兩會”都要重提此問,今年“兩會”前夕,中青網一篇《“錢學森之問”不能永遠在路上》的評論,又使其重回熱點榜。
“錢學森之問”了猶未了,“潘剛之問”又引發熱議。根據媒體相關報道,發問“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的潘剛,是正在上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
據媒體報道,“兩會”前夕潘委員被問及準備提案的內容,剛好他在準備“振興實體經濟”提案時,接觸到大量調研數據和案例,也觸發了很多思考:振興中國實體經濟,需要既有創新精神、又有追求卓越品質的企業家精神,就像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一樣。可是,“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為什么中國目前還沒有培養出喬布斯式的企業家”?這些問題被媒體統稱為“潘剛之問”。“兩會”期間,他還在《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署名文章《企業家需要執著于品質和創新》。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中國不缺少勤勞刻苦的優秀企業家,30年來創造中國經濟“奇跡”的主要力量也正是這個群體。但為什么難以產生喬布斯這樣能夠推動產業變革的企業家呢?
潘剛委員的觀點是,“中國的喬布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從中國“長出來”。
對此,筆者表示深度認同。想我等泱泱大國臥虎藏龍,不會沒有“喬布斯”這樣的“種子選手”。可是有了“種子”,就能自然而然發芽破土、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嗎?
未必!
如果不是跟國際化接軌的“沃土”,而是特色的“厚黑土”,“江南為橘江北為枳”的劇情怕是很難逃得掉。如果是死海呢?或鹽堿地、沼澤地,別說水土不服,恐怕再好的種子都發不了芽、破不了土。
發起此問的潘剛大概也考慮過類似問題。他覺得,要想培育“中國的喬布斯”,這片沃土得是企業土壤、政府土壤、社會文化土壤的優等集成品。他的建議也很中肯:首先要有扶持青年企業家創業的人才培養機制,國家應出臺財稅激勵、保護知識產權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也要積極營造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等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文化氛圍。
“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樣的觀點,在華為掌門人任正非那里也見到過。人家就敢放話: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圍內拋棄利益計算”的精神,固守成規是最容易的選擇,但也會失去大的機會!
正如中青網那篇評論所說,“錢學森之問”不能永遠在路上;同樣,也希望“潘剛之問”不要一直在路上。
萬一遇見“中國的喬布斯”這樣的好苗子,先大喊一聲:你給我站住!然后請他/她再耐心等一等,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兩會議政
靠啥發展實體經濟,聽聽總理怎么說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提出,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李克強說,要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
——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李克強表示,在互聯網時代,各領域發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網絡。今年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步伐,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完善制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