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發展消費金融,重點服務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升級。
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發展消費金融,放開消費金融公司市場準入;使消費金融公司與商業銀行錯位競爭、互補發展。
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
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政策利好之下,消費信貸市場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不論是銀行機構、民營企業或是互聯網巨擘,都將目光投入這片藍海,紛紛入局搶奪消費金融這塊萬億級的市場蛋糕。
消費金融成為競相追逐的風口浪尖,這一領域的開發和拓展成為熱點,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2017年將是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消費金融之“機”
盡管“消費金融”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高大上,但這個看似新興的行業實際上就是尋常不過的有息貸款,只是運作模式有所區別。
從表面上看,消費金融似乎讓人們的購物變得更為輕松,在少錢或者是缺錢的情況下也可以輕松購得商品。但實質上,金融消費會使購物的成本有所增加,人們在后期不僅必須支付購買商品的實際金額,還需要向消費金融公司償還利息。在可支配收入并沒有出現明顯提升的情況下,人們最希望的是商品的價格能夠有所下降,以便令可支配收入有更多的用途。消費金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也意味著其不會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但就中國近14億人口的基數而言,只要有千分之一這一看似幾乎微不足道的群體對其關注,這個市場也將是千萬用戶群體的大市場。因此至少在最近三年內,消費金融還會是一片極有誘惑力的藍海。該行業依然存在大量的機會,只要在場景、風控這兩個關鍵點落實到位,相關企業依然能在這兩年大賺一筆。
很多機構對借款申請者償還能力的判斷通常在于兩方面,一是進行個人征信的查詢,另一方面是通過查詢其每月固定收入情況來判斷。前者是必須的,這是風控的基本;后者看似合理,但極有可能是一個無用功。
假設某白領月稅后收入1萬元,為了購買一件2萬元的產品使用了10個月的分期貸,也就是說每月連本帶利償還2000元即可,這是否意味著借款者還款毫無壓力?當然不能說明。也許這位白領在此期間還要償還其它消費款項,比如6000元的手機、8000元的電腦、1萬元的服裝等,或者還有30萬元的車貸、300萬元的房貸,再加上每月的基本生活開支及其它方面的消費,還會有人認為這位白領有償還能力嗎?
這也就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必須通過大數據對各種用戶進行全方位的精準分析,絕對不能因為看起來能夠償還貸款、沒有逾期記錄就主觀認定可以批準放貸。無論消費金融公司技術如何,無論是號稱30分鐘放貸還是5分鐘放貸,金融來不得半點虛假,風控永遠都放在首位,要知道各種債務崩塌都源于對風險的疏忽。
消費金融之“本”
常常有人說,這種模式在海外成熟的市場中已經常態化,將會大有發展空間。這一說法的潛臺詞,就是“這是運作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模式”。其實,建立在“國外的都是好的”這一前提下,脫離風控的這種“論據”不一定成立,這類產品的未來也不見得就會火爆。諸多事實表明,很多發達、成熟市場的產品在當地的使用情況實際上并不理想,在國內更加會水土不服且會被添加“地方特色”。
屬于金融產品之一的消費金融也是如此,火爆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發達國家已經接受了這種事物,因而各相關企業在宣傳推廣時都反復會提到來錢非常容易,但幾乎不談及借款申請人可能面臨的風險。說實話,借款人的風險也是消費金融公司的風險,當一兩個人不還債的時候,消費金融公司可以通過將這些借款人拉入黑名單、起訴等方式以儆效尤,但如果只有一兩個人還債的時候,這家公司將如何生存?還是繼續通過各種懲罰措施懲治逾期者?所以說,對客戶的風控無法實施到位,后期的客戶體驗做得再好、服務做得再周到、場景植入得再完善,都是無用功。
風控作為最重要的根基,想要發展還需要在根基上進行新的模式開發。從業界公認的角度來看,消費金融最關鍵的就是場景生活化,電商在此方面有相對的優勢。所謂場景,簡單而言就是通過各種語言、畫面、視頻等方面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繼而刺激消費者完成購買,并在消費者購買過程中推出相關的消費金融產品或方式,美其名曰“讓購物變得沒有壓力”,以此完成商品銷售、支付、消費金融交易的全流程。
對電商而言,從前期開辟的各種寶,繼而到各種錢包,再到當前的各種消費金融,這種對金融服務的持續提升依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電商看來,消費金融必不可少的征信環節是他們高度關注的,他們可以通過征信的方式獲取大量消費者的大數據信息;未來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整理出來的結果,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有誘惑力的場景、提供更為豐富的服務。
畢竟這些電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各種模式來制造黏性,讓他的消費者無論到什么樣的環境中都能使用到電商的各種服務。從此前的物流、大健康、股市到現在的消費金融,大型電商和互聯網公司都是為了盡可能制造黏性,在留住客戶的同時吸引競爭對手的用戶。這也意味著,近期極為火爆的消費金融對這些公司而言,只是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的一大工具,不可能在后期成為其盈利的主要工具。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涉足消費金融的行業主要有銀行、電商、網絡借貸平臺以及專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對公眾而言,銀行、網絡借貸平臺和消費金融公司都是放貸的機構,銀行有成熟的征信體系,面對的主要是信用優良的群體,對借款人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但審批相對麻煩,放款速度相對較慢,風控能力相對要強很多。網絡借貸平臺面對的人群較為廣泛,風控能力相對較弱,他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模式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調查,審批速度雖然會快但借款人的成本會相對銀行高出不少。消費金融公司有自身的運營體系,他們對借款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審批速度更快,借貸成本自然也不少。
消費金融之“痛”
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而言,他們會根據自己最為關注的維度選擇消費金融的方式。不在乎時間、希望降低成本的消費者可以選擇銀行;在乎時間、不考慮成本的可以選擇消費金融公司。但實際上,電商所提供的場景對消費者而言更為直接,而且是否在乎時間往往都會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之中,因此電商消費金融的誘惑力要高于消費金融公司。這也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目前還處于相對尷尬的位置當中,后期還需要與電商及相關場景相結合以實現對線上及線下場景的布局。
從國家政策而言,消費金融的一大目的可以歸結于刺激消費。在人們可支配收入固定或增速有限的情況下,經濟體的消費總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通過提前消費的方式,那么一部分人在某個時間段的消費就會有所提升,看起來起到了刺激消費的作用。這種刺激方式有利也有弊,好比在雙十一期間,一些瘋狂的購物者會在這一天一口氣買下幾十件衣服,然后到下一個雙十一的時候還沒有穿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瘋狂購物。這種方式對商家而言,看起來是拉動了內需、清理了庫存、加速了資金流動;對消費者而言,加大了他們的負擔、造成了不必要的支出、個人未來可支配收入受到影響。
就筆者認為,提前消費已經在國內成為一種流行產物正在不斷的發展、擴張,消費金融對銷售產品的企業而言是好事、對拉動內需是好事、對刺激經濟增長是好事、對消費者快速購買商品是好事,這些“好處”也注定讓消費金融會被政府和投機機構熱捧。
熱捧之下,必須就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因此從金融產業專業化的角度來看,消費金融未來的重點還是會回落到銀行和專業的金融服務公司當中,畢竟這不是多元化公司所能駕馭的產業,就如同信用卡的使用。消費金融和信用卡一樣,都是用明天不可預知的收入來進行今天可預見的消費。但信用卡有免息期,消費者在短期內不用擔心出現新增成本;消費金融則是在借款完成后便有新增經濟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讓消費者感覺到各種壓力來襲,也會讓消費金融的使用者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