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
收益率4.3%,不保本;收益率12%,還保本。這不是有悖于“收益和風險成正比”的道理嗎?
春節期間大家庭聚餐,講到理財話題,我小姨說買了個年化收益率4.3%的銀行理財,這個稀松平常對吧?大家年前去銀行轉轉也找得到,這種理財產品寫得很清楚是不保本的;我媽突然就得瑟了,說自己買了個12%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還是保本的!
收益率4.3%,不保本;收益率12%,還保本。不是說收益和風險成正比嗎,這是咋回事?
我媽自以為她最機智完爆了我小姨,小姨卻認定我媽一定是被騙了,可能“飛單”了。于是她倆找我來“評理”。
“評理”第一回合
首先當然是看我媽是不是買了個“假理財”。我看了產品說明書和協議,這款名為“XXX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的產品,的確是發售自某家正規銀行的,也的確是保本的。所以并不存在被騙或“飛單”。
為求準確,我還去網上查了市場上理財產品信息匯總的資料,的確有預期高收益且保本的產品。
“評理”第二回合
看到這里,大家就會覺得困惑了,難道這符合“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的基本道理嗎?現在我就把這事兒給厘厘清。
常見盲點一:“保本”和“保收益”,可是兩碼事。
我媽買的產品,的確是保本的。可是,她口口聲聲的12%收益率,往確切里說,應該是“預期最高收益率”,換言之就是這款產品的投資操作得最好、最賭對市場走向、最走運,最高能獲得相當于年化12%的收益,但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投得不那么對,就可能會跌到第二、第三檔收益,比如3.8%、1.5%,甚至于沒有收益,到期只能取回本金。
常見盲點二: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很繞、很容易讓人誤解的點。
我小姨買的產品,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那種銀行理財產品,即便監管部門嚴格要求寫清“不保本不保息”(或者說成“非保本浮動收益”,總之是一碼事,就是倆都不保),并標注風險等級(我看了一下現在在售的大多是穩健類的R2),但事實上因為投向是銀行自己管理著的資產池,甚至以前一些R1的產品說白了就是變相信貸(就像存貸都放去了表外),擦邊球一個,所以反而是保本保息至今。
因此,我小姨買的產品,4.3%收益,約定“不保本”;實際上剛兌未打破,保本保息。我媽買的產品,12%收益,約定“保本”,實際是保本,但收益大概率情況下做不到12%,多檔次收益、無收益皆有可能。
所以,風險收益對等的原則(當然還有一個流動性,也就是理財產品期限差不多),還是不變的王道啊。
“評理”第三回合
下面開始庖丁解牛,跟大家說說,這倆產品為啥就那么繞,就不能讓大伙都看得很通透。
一言以蔽之,我媽和小姨的產品,其實是兩大類產品。
我媽買那產品,那是真投資了;小姨買那產品,其實是假投資真“出借”了,銀行才是真投資的那位。
先來說小姨買的產品吧。大家是否也都買過這種最大路貨的理財產品?您知道您的錢都具體投了些什么標的嗎?顯然并不知道。
先來說要訣一:這是一種“資金池”對接了“資產池”式的理財。
我們的錢并沒有一一對應地去投了某一個標的,而是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資金池,和其他人的錢一起運作了。而相應的,銀行那頭還有一個資產池,就是銀行搞來的一大堆債券、票據之類,或是同業資金拆放,或是權益類資產,形成一個組合。于是,大資金池里的錢,對應了大資產池里的標的組合。
再來說要訣二:這種理財產品還是期限錯配、滾動發售的。
資金池這里,有些錢到期走了、再補些錢進來,靠滾動發售來保證資金池的體量,資產池也一樣,到期的資產會被摘出去,銀行也會采購新資產。
所以,對于這種理財產品,我們拿到的收益是標準化的,并不會因為其中個把標的壞賬,我們的收益就從4%變成了3%。(悄悄說句實話,這類產品或多或少有銀行的隱性信用在里頭。)
如果真遇到了資產利率隨著市場利率有所下降,或者資產質量下滑了,那大不了就是銀行發新一期理財產品時降低收益率。
當然,也有一種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那就是,這樣的期限錯配,萬一發生了流動性風險,尤其是現在有些中小金融機構的交易風險已經引起了同業的警覺的情況下,如果有個小銀行某天開始很難募資了,怎么辦?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到的,換句話說,這些產品出不了小問題,但萬一、萬一、萬萬一出問題,那就是系統性問題。這才是產品被要求寫明不保本不保息的原因。
“評理”第四回合
下面再來評評我媽買的產品,又投了什么呢?不同于小姨買的那產品說不清具體的標的,我媽買的那產品,只要她肯戴上老花鏡認認真真讀完那厚厚一沓條款和投資結構說明,是看得清背后完全對應的投資的。
我們通常把這種產品稱作“結構化理財產品”。把這個結構“解構”一下,它們一般采用“基石”(零息債券等)+“期權”(利率市場、匯率市場、股票市場、商品市場等)的結構。
“基石”部分要做到保本。假設是100元的一年期理財產品,我用90元去買一個未來到期時保障面值100元的零息債券,就意味著我將有10元,可以用來投“期權”,比如投外匯、股票、商品期貨等;比如掛鉤外匯掉期、某個石油指數基金,或是某個組合。
這個“期權”也可以翻花樣,看漲的、看跌的、甚至是賭一個限值、一個波動區間的。還可以利用金融機構在背后給您設計的投資杠桿。
以我媽買的產品為例,如果讓10元錢有某種可能性翻出20%的收益,就意味著這里有12元,加上到期零息債券那頭能拿100元,那就意味著產品到期有12%的收益率。
但既然是賭一個小概率事件,那就意味著投得不好的情況下,10塊錢本身可能虧成幾元錢,甚至虧到一分不剩。假設最倒霉的情況下,觸發了某個終止條款真虧成一分不剩了,那投資者就拿走那零息債券的100元,就算保本了。
看看,這種產品里的花頭,和剛剛那種資金池資產池錯配模式全然不同。這種理財,是正兒八經在選標的做投資呢。
“結案陳詞”
這就是我給大家厘清的兩種典型銀行理財的模式。
最后補充一下,一般來說,以前多數外資銀行和小部分中資銀行,會推我媽買的那種結構性理財;而絕大多數中資銀行都迷戀著其實是“表外擴張”的那種資金池資產池模式的理財。
兩三年前,曾有一個在知名外資銀行做產品開發的朋友跟我說,業內有些機構,喜歡推出各家銀行理財產品“是否達到預期收益率”的排行榜。搞這種榜單,會出現一個什么結果呢?因為這分明就是兩種理財啊。可以想到,當然是資金池-資產池類的理財產品次次都達到預期收益率;而結構性理財當然很難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