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昌博
從2015年開始到2016年更加明確,我認為一個穩定的舊時代結束了,我相信公關同仁都有一個感覺,是越來越多的不適感,舊時代的穩定已經被打破了,而新的東西到底該怎么玩,其實還沒有建立一個新的標準。所有不適感背后都面臨著深入的變革——就是渠道紅利十年的結束和內容紅利十年的開始。
為什么要選擇內容這個方式吸引人呢?很簡單,因為公眾對渠道從來都是喜新厭舊的,有內容才會有忠誠溢價。個人時間已經被碎片化了,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設備的普及,你的所有碎片時間幾乎被開發到了極致。同時,網民總數已經增長到了極致,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七億。也就是說你的內容多出現一些,一定會占有一部分網民,會占有一部分注意力,但是你多占了,別人就少占了,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狀態,所以說渠道紅利已經到了盡頭。
以視知為代表的內容方或者媒體有如下變革——在未來,只有兩類內容才有意義,一個是風格屬性的內容,就是我很酷;另一個是知識屬性的內容,我有用。在大環境上,我們判斷中國進入了一個泛專業的時代,知識人群已經廣泛化了,以及知識應用已經場景化了。因此未來大量的內容和品牌傳播,都要依附于知識。知識將成為下一代的流量入口和交易入口。
但是現在知識翻譯成為一個鴻溝。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醫患矛盾特別嚴重,原因是網絡媒體爆發,但是媒體和公眾對于醫學的了解非常少,以為所有的病都可以被治好,其實不是的。當你意識到這一點,再到醫院,就能明白看不好病就要傷害醫生,是不可以的。
視知要做的就是可視化的翻譯知識,我們叫“知識看得見”。怎么翻譯知識?簡單講就是把枯燥的專業語言翻譯成公眾語言。我們的團隊具有媒體基因,解釋力很好,一名專業人員跟我花三個小時講清楚他在干嘛,然后我們再花三分鐘跟公眾講清楚,這就是視知做的事情。
但是翻譯成文字已經不可以了,如果說過去流量是一個難題,現在已經根本不是了,更重要的是90后都不看文字了,他們只對可視化的東西有興趣,短視頻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要傳播方式,我們說“短視頻是新時代的文本”,所以視知把知識翻譯成了動畫短視頻和漫畫。
另外,就是運營的精細化,以一個面貌對待各個平臺已經不可以了,我們每個產品線都配備了精細化的運營人員,比如一個產品在微信和在今日頭條上的標題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更重要的是,從垂直領域出發,定位自己的領域,不跟別人搶東西,只做好自己這塊就夠了。
切垂直領域的目的是為了精準的流量分發和行業影響力的溢價,只賣流量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條,因為沒有我剛才說的內容的忠誠溢價,現在內容還很便宜,建議大家多買,2017年下半年肯定會更貴。
其實講了這么多,現在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就是跟男人、女人、孩子等所有受眾去爭奪一個東西——時間。舉一個例子。以前大家愛看書,出版社掙到錢了;后來大家愛聽廣播,電臺掙到錢了;再后來大家愛看電視,電視臺掙到錢了。在座很多男性都愛打游戲,所以你們是馬化騰背后的男人,因為騰訊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騰訊游戲。通過內容黏性,建立感情,讓大家愿意消費時間,或節省時間。純粹的沒有感情的時間,你會越來越反感,會提醒自己這在未來會越來越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