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財稅改革的落地年,“營改增”全面推開、資源稅改革落地、消費稅改革“小步快跑”、預算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減輕了企業負擔,激發了市場活力,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財稅改革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跑出了加速度。
減稅降費加速釋放紅利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傳統思路主要是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在2016年力度更是空前加大,通過“放水養魚”,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更大活力。
作為最大的減稅措施,“營改增”這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攻堅戰最為引人注目。從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日前,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增試點行業全部實現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期目標,2016年降低企業稅負超過5000億元。
“營改增”除了為企業減負之外,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消除了重復征稅,有效降低了分工細化過程中的稅收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拉長產業鏈,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孕育了新動能、涵養了新稅源。
隨著“營改增”試點的全面實施,四大行業納入試點范圍,增值稅已經實現對所有貨物、服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全覆蓋。“營改增”帶來的減稅正在對產業升級、企業發展、就業創業、誠信建設等產生越來越多的正面“外溢效應”。
我國還持續實施普遍性降費舉措,合理降低企業負擔。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收費清理改革的有關要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降費減負的政策措施,累計取消、停征、免征和減征了496項收費基金,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超過1500億元。
2017年減稅降費仍然是財稅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2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持續為實體經濟減負。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17年要繼續落實和完善“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出臺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范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
財政支出更有“溫度”
2016年,我國合理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擴大了財政赤字規模,確保支出強度不減。2016年年初預算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1800億元,比上年增加5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40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元,均比上年增加2800億元;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地方專項債務規模也有所增加。
同時,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有力地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要改革、重點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中央基建投資預算安排5000億元,集中用于交通、水利等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項目。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日趨規范,并擴大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降低利息成本約4000億元。全面清理結余結轉資金,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資金統籌使用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介紹,2016年財政有力支持基本民生托底,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比如,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等等。以醫療衛生為例,2016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3154億元,是醫改啟動前2008年3182億元的4.1倍,比2015年增長10%,比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增幅6.4%高出3.6個百分點,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7%。
該負責人稱,201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要通過合理安排收入預算、全面盤活存量資金,確保財政支出強度不減且實際支出規模擴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適度擴大有效需求,保障重點領域開支需要。
PPP“少花錢、辦好事”
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還體現在支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比如,中央財政設立2年1000億元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并及時撥付,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分流安置。
此外,還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貨幣化安置,支持化解商品房庫存;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采取多種方式消化政策性糧棉油庫存;明確債轉股涉及的債權轉讓和核銷政策,支持按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加大補短板力度,大幅度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在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2016年迎來項目“落地年”。2016年,財政部聯合19部委推出第三批516個PPP示范項目,計劃投資額1.17萬億元。聯合10家金融機構設立1800億元中國PPP基金,推動基金當年完成517億元投資額度。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入庫項目11260個,總投資13.5萬億元,簽約進入執行階段的項目1351個,總投資2.2萬億元,落地率32%。
隨著項目逐步落地,PPP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實現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目標,開創了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有效拉動投資,發揮了積極的穩增長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在實現惠民生的同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預算改革邁向“陽光財政”
預算制度改革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首要內容。2016年是新預算法實施的第二年,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預決算公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深化,成效十分明顯。2016年7月22日,隨著財政部率先發布,102家中央部門于同一天在各自官方網站公開了2015年部門決算。這是中央本級連續第6年向社會公開部門決算,在公開范圍、公開內容和公開方式方面均實現了新突破,“三公”經費更加具體,重點支出項目有了績效評價。
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標志,是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行為、實施有效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重大改革舉措。2016年,預算公開繼續推進,邁出實質性步伐,使公開的預算看得懂、能監督,邁向“陽光財政”。
比如,中央政府預算公開工作聚焦群眾關注事項,在公開預算支出總額的同時,細化公開內容。一般公共預算在按教育、科技、節能環保等22個大的功能分類公開后,再細化到類下的款、項兩個層次,基本支出進一步細化到工資、津貼、辦公、差旅等58個經濟分類科目,政府性基金除逐項公開每項基金支出情況外,也細化到項,說明政府的錢做了什么,最終是怎樣花的。
稅制改革跑出加速度
2016年,緊緊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重要戰略目標,稅制體制改革和稅收立法大力推進和深化。
隨著近年來最大的稅制改革措施——“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所有營業稅納稅人都改為繳納增值稅,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
消費稅改革“小步快跑”,持續調整和完善。2016年10月份,取消了對普通美容、修飾類化妝品征收的消費稅;11月份,對超豪華小汽車加征消費稅。消費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強了這個稅種對消費的引導與調節功能。
資源稅改革于2016年7月1日起全面推開。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全面推開礦產資源稅從價計征方式,建立稅收自動調節機制,并全面清理相關收費基金;逐步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率先在河北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授權省級政府提出對森林、草場、灘涂等征收資源稅的具體方案,報經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環境保護稅法》獲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以原排污費征收制度為基礎實行平移,實現收費制度向征稅制度的平穩轉換。同時,為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在稅政統一基礎上,適當下放稅政管理權。《環境保護稅法》的通過,是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一個重要成果,對完善地方稅體系也具有重要意義。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將繼續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的同時,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訂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建立健全和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