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逢淮
摘要:作為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國有資產管理的一種有效模式,托管經營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學者和企業的關注。企業托管有助于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提高其經營活力,從而為產權重組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于我國職業經營人才的成長和職業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從而為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創造直接的條件和強大的推動力;而且,托管經營的模式與現代企業制度具有同一性,能夠在不改變國有資產所有權的前提下,有效地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徹底分離。但這種經營模式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對該經營方式的監督管理成為實行托管經營模式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國有企業 托管經營 監管
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支持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與民營企業合作成立公司層出不窮,大多傾向于多元化經營,并認為其經營是提高企業價值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經營中,多元化經營企業時常難以實現價值協同效應,反而經常遇到資源缺乏等類似問題,容易形成經營重點不能兼顧的局面,企業精力分散,業務多而不精,運營效率低下,規模不經濟的后果,最終將被吞并或以倒閉的形式收場,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大多采取了托管經營的方式。所謂托管經營就是企業投資者(委托人)通過契約的形式,在一定條件和一定期限內,將企業法人財產的部分或全部有償委托給別人(法人或自然人)(受托人)去經營管理,有點類似于經營租賃,但與其又有很大的區別。這種經營形式在現實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財務會計相關規定不明確,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的管理不規范,有的企業沒有對托管的資產進行評估;托管協議不完整,權利和義務不明確,并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完全交給合作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托管無任何履約擔保,托管收益沒有及時收取,有的甚至長期不收;有的企業被受托人利用托管后無人監管的便利,制造虛假借款掏空國有資產等問題。為了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范。
一、決策程序的規范
《企業財務通則》規定:“企業實行托管經營,應當由投資者決定。”因此,國有企業做出托管經營決定的,必須按照“三重一大”的決策程序,經企業領導班子會審議決定,并按以下程序嚴格實施:①確定托管標的;②進行資產清查,通過資產評估確認托管標的價值;③選擇受托企業,在充分協商基礎上簽訂托管經營協議;④履行資產的清點移交和經營管理權交割的法定手續;⑤履行托管協議和按時收取托管收益;⑥合同期終止,在資產清查和審計后,收回托管標的或續簽托管協議。
二、合同(協議)的規范
委托方和受托方應當嚴格按照《合同法》和托管的實際等有關情況,在進行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托管協議。應當明確以下主要事項:①托管雙方的名稱;②托管企業的資產、負債和經營業務的狀況;③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特別要明確委托方要及時跟蹤檢查委托經營情況,對托管企業的產權變動等重大事項行使審批權,對托管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必要的審計;受托方要搞好資產經營,妥善安置職工;保全企業資產,保障被托管企業資產的安全,保障被托管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受托企業應當按時向委托方提供被托管企業的財務報表,屬于關聯交易的,應按照有關規定披露會計信息;④托管企業的籌資權限及償債責任;⑤托管經營收益收取辦法;⑥擔保及違約責任等。
三、會計處理的規范
目前,財政部對托管經營的會計處理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實務界對托管經營的相關業務處理不一,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根據現有的會計準則和托管經營的業務特點,對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會計核算、合并財務報表及披露等方面進行如下判斷和規范。
(一)委托方的處理
1.資產移交處理
自托管企業資產和經營管理權移交完成之日,根據評估的凈資產價值與委托方出資的比例計算享有的部分,自“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轉入“長期應收款”科目。根據《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和《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的規定,托管經營實質上就是把托管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管理決策權力交給受托方,其就不符合長期股權投資的定義及其確認條件,也不符合控制和重大影響的定義。因此,要從“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轉為“長期應收款”科目核算。
2.托管收益
委托方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時間,如按照移交時評估的凈資產的一定比例固定收取,則借記“其他應收款”,貸記“其他業務收入”、“應繳稅費—應繳增值稅”科目;收到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科目。如按照凈利潤的一定比例收取,則借記“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收到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應收股利”科目。
3.合并財務報表及披露
根據《合并財務報表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托管經營已不符合股權投資的定義及其確認條件,也失去對托管經營企業的控制。因此,就不再將托管經營企業納入合并報表的范圍,但需根據《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準則》的規定,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內容:托管雙方的名稱;托管企業的資產、負債和經營業務的狀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托管經營收益收取情況;擔保及違約責任等。
(二)受托方的處理
1.資產接收處理
自托管企業資產和經營管理權移交完成之日,根據評估的凈資產價值與委托方出資的比例計算享有的部分,借記“資產類”科目,貸記“長期應付款”科目。
2.支付托管費
受托方應按照合同約定的付款時間,如按照移交時評估的凈資產的一定比例固定收取,則借記“管理費用”、“應繳稅費—應繳增值稅”科目,貸記“其他應付款”科目;支付時,借記“其他應付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如按照凈利潤的一定比例收取,則借記“利潤分配—應付利潤”科目,貸記“應付股利”科目;支付時,借記“應付股利”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3.合并財務報表及披露
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據此判斷,受托方應將托管企業納入合并報表的范圍,并按照《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的規定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同時按照《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準則》要求披露相關信息。
四、稅務處理的規范
據調查了解,目前收取托管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按照移交時評估的凈資產的一定比例收取,第二種是按照稅后利潤比例收取,導致其繳納稅種及金額也不一樣。根據有關稅收政策,但不是很明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規定,企業應從節省稅收費用角度出發,在簽訂托管協議時統籌考慮。
(1)對于企業股東收取的固定利潤或者保底利潤的,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規定的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率6%,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3%。
(2)對于托管經營收入,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規定的銷售無形資產—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經營權)繳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率6%,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3%。
(3)若按照章程規定的利潤分配比例取得稅后利潤分配,根據增值稅和所得稅的有關規定,則所收取的稅后利潤不需要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
五、公司治理的規范
根據《公司法》及托管經營的實際情況,公司治理要按照以下五個方面規范運作。
第一,明確委托方和受托言方的權利和義務。托管經營在托管方與受托方當事人之間形成托管的法律關系,委托方和托管方一般享有以下的權利和義務。
(1)委托方的權利和義務。委托方主要享有以下權利:托管行為的決定權和簽約權;按照合同的約定收取托管經營收益;對受托方的經營狀況進行考察,以保證被托管企業被正當經營。委托方的義務主要有按約定支付報酬和及時提供有關的資料等。
(2)受托方的權利和義務。受托方主要享有以下權利:按約定使用支配被托管企業的資產、決定被托管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及獲得收益的權利。受托方的義務主要有:保障被托管企業資產的安全、按約定對托管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并按時向委托方提供財務報表。
第二,股東會應履行監管職責。企業實行托管經營后,股東會應履行的職責基本上不變,應嚴格按照公司法規定的八項職責履行。
第三,董事會應履行監管職責。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應嚴格按照公司法規定的四項職責履行。
第四,監事會應履行監管職責。應嚴格按照公司法規定的五項職責履行。
第五,建議國家財政、國資和稅務等有關部門制定托管經營管理規定,規范會計、稅收、資產、財務處理和監管行為等,以指導實務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