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目前的國內外經濟環境,2017年的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中性,同時將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這種微變對經濟的影響呈現出分化的特征。
根據央行日前發布的金融運行報告,2017年的貨幣政策走向將呈現如下特征。
1.總量保持穩定,綜合的預調微調措施將成為常態
央行日前表示,會適應貨幣供應方式變化和金融創新發展,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對流動性的可能沖擊,更準確地監測和把握全社會的實際融資狀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保持貨幣金融環境的穩健和中性適度,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
2.利率既不會輕易下調也不會輕易上調
說利率不會下調,主要原因有四個。
(1)2016年人民幣匯率貶值太快,所以外匯占款下降太快,在此情景之下,基礎貨幣供給主要渠道大大衰弱。這個時候需要央行直接向金融體系里面注水,但央行直接投放的流動性比較短,基本上是三個月以內。所以這對金融機構來講,現在資金滾動壓力增加,利率自然不易下調。
(2)銀行感受是資金來源變緊,于是通過發行高成本的理財產品爭奪存款,導致貨幣市場利率很容易上行。原來外匯占款較大的時候,流動性比較充裕,現在沒有外匯占款,靠央行直接放水。這種直接投放不僅期限短,往往存在滯后性,而滯后性往往會造成整個市場的資金利率波動。
(3)抑制債市杠桿,需要增加短期利率的彈性。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上加杠桿搏收益,但是加杠桿的情況下,就需要融資成本穩定、可預期。
央行通過靈活公開市場操作影響短期利率,有助于加大金融機構加杠桿的成本,從而有助于抑制債市杠桿。
(4)除了抑制債券加杠桿之外,利率還受到人民幣匯率和樓市泡沫的牽制。在人民幣貶值預期沒有根本改善、房地產市場仍未退燒的情況下,央行一定不希望動利率工具的。
說利率不會上調,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2017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后美國貿易政策可能發生的變化等,都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構成威脅。短期內仍然看不到改善的希望,這種情況下加息概率極低。
(2)通脹在未來幾個月可能還會同比往上走,可能一季度到二季度這段時間物價上有一些壓力,貨幣政策上有偏緊的壓力,但是到下半年隨著同比的因素消失,如果商品價格沒有進一步上揚,整個物價壓力會有所緩解,加息的必要性就會下降。目前來看從通縮結束到通脹,再到高通脹會有一個過程,2017年加息應該是小概率事件。
3.降準仍是大概率事件
支持2017年降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
(1)降準是增加貨幣供給的需要。由于外匯占款不斷的減少和外匯儲備不斷的損耗,基礎貨幣供給出現缺口。要彌補這個缺口的話,除了央行直接投放,但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017年經濟增長仍然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提供穩定貨幣供給是穩增長的內在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降準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2)降準是減輕商業銀行負擔的需要。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高比率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無疑加重了盈利壓力。目前MLF操作利率為3.25%,PSL為2.75%。這個都是銀行從央行那拿錢的成本,這個成本遠遠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此外,銀行放在央行賬上的準備金現在的利率法定是1.62%,超額的才0.72%,對商業銀行來說準備金基本上就等于是不收息的資產,低收益的資產。如果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對銀行的盈利壓力都有極大的緩解。
(3)高準備金率不符合我國貨幣政策轉型的趨勢。現在發達國家都在從事利率調控,政策利率開始從債券利率向銀行向企業貸款的利率逐步傳導。但是它們在調控利率的同時,準備金很低。我們國家也在向利率調控的道路轉變,可是,在具備巨大存款準備金池子的情況下想做利率調控是很難的。
(4)2017年央行降準的約束因素趨于弱化。2016年以來,央行一直遲遲不降準有兩個原因:一是人民幣匯率不斷貶值,樓市債市杠桿高企,央行難以降準;二是信貸投放乘上過山車,前十個月新增信貸創下10.8萬億的歷史新高,央行在這個時候降準,可能招致“大水漫灌”的批評。
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整,2017年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從歷史數據觀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或者中國經濟出現拐點的時候,央行一定會降準。